焦桂梅
[摘要]由于種種原因通貨膨脹正悄悄的降臨我國,為了避免我國經濟出現畸形發展,我們必須采取調整收入政策,貨幣政策,對外經濟政策,提高利率,降低工資水平以及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抑制通貨膨脹蔓延,使我國經濟穩定的發展。
[關鍵詞]通貨膨脹 影響 原因 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420180-01
一、通貨[膨脹對我國社會經濟的影響
(一)在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于債務人而不利于債權人。在通常情況下,借貸的債務契約都是根據簽約時的通貨膨脹率來確定名義利息率,所以當發生了未預期的通貨膨脹之后,債務契約無法更改,從而就使實際利息率下降,債務人受益,而債權人受損。其結果是對貸款,特別是長期貸款帶來不利的影響,使債權人不愿意發放貸款。貸款的減少會影響投資,最后使投資減少。
(二)在雇主與工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這是因為,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工資增長率不能迅速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從而即使在名義工資不變或略有增長的情況下,使實際工資下降。實際工資下降會使利潤增加。利潤的增加有利于刺激投資,這正是一些經濟學家主張以溫和的通貨膨脹來刺激經濟發展的理由。
(三)在政府與公眾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眾。由于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名義工資總會有所增加(盡管并不一定能保持原有的實際工資水平),隨著名義工資的提高,達到納稅起征點的人增加了,有許多人進入了更高的納稅等級,這樣就使得政府的稅收增加。但公眾納稅數額增加,實際收入卻減少了。政府由這種通貨膨脹中所得到的稅收稱為“通貨膨脹稅”。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實際上是政府對公眾的掠奪。這種通貨膨脹稅的存在,既不利于儲蓄的增加,也影響了私人與企業投資的積極性。
二、通貨膨脹的原因
(一)擴張性貨幣政策。自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以來加之近年中央銀行有發行過多的貨幣導致貨幣增長過快從而引發了通貨膨脹。
(二)需求拉上通貨膨脹。需求拉上通貨膨脹理論是從總需求的角度來分析通貨膨脹的,其觀點是總需求大于總供給。我國現在由于種種原因已經形成了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局面從而形成了通貨膨脹
(三)溫和性通貨膨脹有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兩種原因。近年來我國糧價不斷上漲,是由于糧食產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給出了問題,屬于成本推動;投資需求幅度為20%為正常,而我國現在已經達到了25%,特別是化工,冶金等行業的價格不斷上漲引起了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此屬于需求拉動。溫和性通貨膨脹還有一個因素國際傳導,外商直接投資和出口需求膨脹帶動國內價格上升,屬于需求拉動;而原油及其他國際初級產品通過進口帶動國內價格上漲,則屬于供給因素,是成本推動。
(四)封閉的環境。通貨膨脹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里產生,由于物價的流通,近幾十年全球沒有發生惡性的通貨膨脹,反而是產生了不少次的通貨緊縮。而我們由于匯率管制,無法與國外市場同步,客觀上導致了通貨膨脹。
(五)經濟結構的不平衡。我國由于經濟結構的不平衡,生產較低的部門的工人需求向生產高的部門靠齊結果導致整個社會工資增長率超過了經濟增長率從而導致了通貨膨脹。
(六)生態失衡是通貨膨脹的內在原因。
1.當生態失衡后,穩定協調的生態結構遭到破壞,物質循環和能量流通的效率便會受到影響而降低,導致生態系統的有效物質和能量的產出減少,即生態供給量減少;加上人們的需求也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不斷增加,使整個社會對生態的全面需求急劇增長,造成總需求大大高于總供給,產品供不應求,必然拉動相應的物價不斷上漲,從而產生了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
2.生態失衡的表現之一是生態環境惡化,治理生態環境必須花費大量的成本。治理的社會成本費用又直接或間接來源于各個公民和廠商,這種社會成本最終要由生產廠商來承擔,使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從而使產品的價格升高,相應的結果就是物價上漲。生態失衡還使自然資源日益減少,開采的難度日益增加,由此導致資源開采成本上升,原料能源價格上漲,使生產廠家的內在成本增加。造成所謂的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3.生態失衡所導致的生態結構的失衡和環境污染在導致供求總量失衡時還會使供求結構關系變形。即使整個社會的產出能夠滿足整個社會的需求卻會因為資源分配結構的不合理而無法滿足總需求,使效率低下部門的產品價格上升進而帶動整個物價水平的上升,這就是所謂的機構型通貨膨脹。
三、解決措施
(一)控制貨幣供應量。由于通貨膨脹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貨幣供應過多,因此,治理通貨膨脹的一個最基本的對策就是控制貨幣供應量,使之與貨幣需求量相適應,穩定幣值以穩定物價。而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必須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控制貨幣投放,保持適度的信貸規模,由中央銀行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靈活有效地調控貨幣信用總量,將貨幣供應量控制在與客觀需求量相適應的水平上。
(二)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治理通貨膨脹僅僅控制貨幣供應量是不夠的,還必須根據各次通貨膨脹的深層原因對癥下藥。對于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是關鍵。各國對于社會總需求的調節和控制,主要是通過制定和實施正確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現。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壓縮財政支出,努力增加財政收入,堅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財政。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緊縮信貸,控制貨幣投放,減少貨幣供應總量的措施。采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配合,綜合治理通貨膨脹,兩條很重要的途徑是: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控制消費過快增長,以此來實現控制社會總需求的目的。
(三)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調整經濟結構。治理通貨膨脹必須從兩個方面同時人手:一方面控制總需求;另一方面增加總供給。二者不可偏廢。若一味控制總需求而不著力于增加總供給,將影響經濟增長,只能在低水平上實現均衡,最終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貨膨脹的代價而前功盡棄。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時,還必須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一般來說,增加有效供給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減少消耗,提高經濟效益,提高投入產出的比例,同時,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支持短缺商品的生產。
(四)醫治通貨膨脹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給、調整結構之外,還有一些諸如限價、減稅、指數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貨膨脹的政策。
總之,通貨膨脹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經濟現象,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們有針對性地根據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對策,對癥下藥。這種對癥下藥,并不是簡單地根據原因分析一一對應,也不能機械僵化地照搬別人或自己以往的經驗。而且對癥下藥也要以某一方案為主或優先,同時結合其他治理方案綜合進行。也就是說,治理通貨膨脹是一項系統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