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榮
《新課程標準》指出:“現代信息技術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的數學活動中去。”現在信息技術給教育教學改革帶來了歷史性的飛躍,它在教學中的應用已成為一個熱點問題。而小學數學學科的特點是抽象的、概括的,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是容易接受直觀形象的事物,合理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既能加強直觀,又有利于抽象概括,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厭學情緒,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使學生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知識的心理狀態。這對于優化小學數學課堂起著重要的作用。我縣是遠程教育工程試點縣之一,現就如何正確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功能,做一些初步的探討。
一、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教師如果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最佳情景,使學生積極參與,吸引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而多媒體教學技術走進課堂,它以鮮艷的色彩、優美的圖案、動聽的音樂和喜聞樂見的動畫形象直觀地再現了客觀事物,充分的刺激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長期吸引學生注意力,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在學習《找規律》一課時,我設計了“藍貓超市”開業的情景。超市門口掛滿了燈籠、彩旗,還擺放著很多漂亮的鮮花,屋里放著動聽的音樂,而且還來了許多客人。讓小朋友自己去發現規律,很快孩子們就發現燈籠是按一盞紅色,一盞黃色,這樣一組一組重復排列下去的;彩旗是按一面紅色,一面綠色,一面藍色,一組一組重復排列下去的,然后引出事物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它就有了規律。再組織學生找出鮮花、音樂以及客人的衣服顏色都是有規律的。
二、化靜為動,突破教學重難點
數學的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再加上有些內容的傳統教學手段不得力,所以某些內容對于學生而言比較難掌握,這就形成了教學的難點。而教學重點是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由于多媒體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所以恰當地加以運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取得傳統教學方法無法比擬的教學效果。如,我在教學“圓柱的體積”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圓柱體積計算公式推導這一重點,用電腦演示把一個圓柱體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平均分成16等份、32等份……),然后把圓柱切開,通過動畫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就越接近于長方體)。反復演示幾遍,讓學生自己感覺并最后體會到這個近似的長方體的體積與原來的圓柱的體積是完全相等的。再問學生還發現了什么?通過動畫演示體會到這個近似的長方體的底面積、高與圓柱的底面積、高的關系,從而推導出求圓柱的體積公式,使得這課的重難點輕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三、增加訓練密度,提高練習效果
練習是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并發展為智力的一種活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強大的交互功能,可以進行不同形式的練習,也可以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訓練,多方位、多角度、循序漸進的突出重難點,既鞏固了新知,又發展了思維,培養了能力。利用多媒體的反饋系統可以使教學評價和反饋更加科學、及時有效。學生練習出錯時,電腦錄音馬上提示,既符合小學生爭強好勝的特點,又復習鞏固了知識。
四、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數學課堂生活化
生活化是新課標的一個顯著特征。從新教材的編排上,我們也不難看出非常明顯的生活化色彩。正可謂:生活離不開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有助于更好地揭示事物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及其規律,再現生活情景,為學生思維活動的展開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有利于各種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時,我設計了“購物情景”,課件演示大頭兒子去買本子,每個本子3角錢,他帶了兩元錢,最多能買幾個本子,指導學生思考討論。引出錢的用途,然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時候用過錢。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培養了思考能力,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使靜止的數學問題動態化,學生發現數學知識就在身邊。使學生從小熱愛數學,喜歡數學,對數學知識充滿興趣。
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中恰當選擇和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既培養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教學效果。達到了使每個學生都能滿足不同的學習需求,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倡導學生自主式學習,探索式學習的教學目的。
作者單位:安徽省靈璧縣靈城鎮亢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