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夢媛
孩子與老師的“官司”
“媽媽,老師不好。”這是蓉蓉從幼兒園出來跟媽媽說的第一句話。媽媽大吃一驚:“老師怎么不好了?”媽媽滿心惶惑地追問蓉蓉。“老師不給我玩玩具。”蓉蓉噘著小嘴,淚珠兒滾滾,哭得上氣不接下氣。
媽媽的心里一股怨氣:這老師是怎么回事兒?竟然這樣對待我的女兒!媽媽折回幼兒園,沒有找到老師,卻碰上了園長,終于了解到了真相。原來,蓉蓉要的玩具是小朋友從家里帶去的,那個小家伙護著自己的“私有財產”,堅決不給其他小朋友玩。于是,老師只好做這些想玩那個玩具的小朋友們的工作了,這其中也包括蓉蓉。蓉蓉當時表現得還算最乖的,可是,不知怎么,見了媽媽卻委屈地哭了。
別讓孩子的謊話影響溝通
孩子并非不會說謊,這是經過實踐檢驗過的。這倒不是說,孩子這么小就學壞,而是由于他們的記憶能力、認識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造成的。2~3歲的孩子在表述某些事情的時候,常常會把事實真相與他所期望的或想像的事物混淆在一起。另外,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沒有特別明確的所有權的概念,因此,只要他想要的東西,他覺得就該屬于他。
基于上述理由,即便孩子說的每一件事都是真實的,但是,一旦被他以一種錯誤的概念表述出來,再加上他個人的愿望,事情的真實性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了。
“家”“園”溝通小技巧
技巧1:教育職責不能卸任
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后,不是把孩子推給老師就算完事,而是要跟老師攜手教育孩子。所以,父母平時可以找機會多和老師溝通。一方面全面了解老師的教學意圖,一方面隨時了解自己孩子的表現,以便對癥下藥,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
技巧2:為孩子梳理情緒
孩子在幼兒園如果有了委屈,父母不必大驚小怪,也許他們遇到的僅僅是很一般的小問題。這時父母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幫助孩子梳理情緒:“媽媽知道你很難受,你受了委屈是不是?”等孩子冷靜下來,媽媽可以根據自己了解的情況,好好幫孩子分析一下,告訴孩子老師和小朋友們都很愛他,只是愛他的方式不一樣而已,這對幫助孩子重建對老師、幼兒園小朋友以及對自己的信心都有好處。
技巧3:教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想像一下孩子在幼兒園可能會遇到些什么問題,為孩子創(chuàng)設一些類似的情景,發(fā)動家人一起扮演老師、小朋友等角色,和孩子一起做游戲。讓孩子在游戲的過程中明白,他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有效地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