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想問:孩子對著節拍器練琴好嗎?老師要求對節拍器。但我發現這樣他更不愿彈,有什么辦法讓孩子不對節拍器也能把曲子彈穩嗎?
云南.昆明紹佳
答:
您提出的問題帶有一定普遍性,不少家長對此亦有疑問,下面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先要說明一點,節奏感對于音樂表現十分重要,其含義一般包括能均分節拍、勻速把握節拍速度、內心有節奏韻律感,能根據音樂性質、風格、內心情感變化等自如而合理地掌握和調控節拍節奏速度(特別是處理好彈性速度和自由節奏),也就是賦予節奏“生命力”。真正美妙動聽的音樂,或優美婉轉;或慷慨激昂;或堅定有力;或活躍開心;或古典嚴謹;或浪漫自由……其中音樂的“脈搏”或“心臟”就是節拍、節奏,但并非處處都像“節拍機一般刻板”。而要立即從演奏中感受體驗到以上這些,對于大多數小琴童來說十分不易(天賦較強者除外),這與剛步入“音樂大門”,缺乏基本讀譜知識、節拍節奏訓練以及音樂理解與演奏能力相對薄弱等有關。比如,有些琴童基本的感知、判斷與平均分配基本節拍節奏的能力不足,往往弄不清正確的節奏節拍、不習慣數拍子或數拍子馬虎易錯、遇到容易彈奏的地方加快彈奏,而困難處就放慢彈奏、心急氣躁,趕拍子不愿意慢練……遇到這些情況,適當而靈活地使用節拍器輔助教學,一步一步去學習提高,就顯得十分有必要了。就好像小學老師強調一年級新生必須用田字格寫字,一橫一豎都要到位,其實就是一種打基礎的方式,不代表孩子將來必須這樣寫字。有些孩子抱怨,“老師,節拍器不停地嗒嗒響,很吵很煩,一點也不好聽!”的確,節拍器的響聲有點干擾音樂,但有時它又像一劑苦口良藥,所以衡量利弊,有時還得用其“治病”啊!這個道理不妨多講講,沒準您的孩子剛使用節拍器不大適應,有反感情緒,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慢慢也就不排斥,甚至與其成“朋友”了。
下面的十點具體建議,僅供參考(可根據需要隨意組合運用):
1如果孩子邊聽節拍器邊彈樂曲不習慣,就化難為易,先只聽不彈,僅隨節拍器打出的節拍把音樂的旋律哼唱出來,或把音樂節拍準確讀出來,或將樂曲指法在桌上輕輕敲出來,讓耳朵習慣于聽準節拍機聲響,使大腦的反應、歌唱感與簡化之后的指觸動作先行達到與節拍器一致。
2容易的事可以先做,聽節拍器讀節奏時,先放慢速度,僅用單一手指在某個琴鍵上彈出樂曲的節拍節奏點,讓手指先習慣以“直接觸鍵”方式與節拍器“配合”,再逐漸提速,并過渡到用相應的手指與方法按照節拍練習原曲。
3認真跟隨節拍器彈奏,不能任憑節拍器響,而自己則隨意彈,完全與之脫節。若一開始跟不上節拍器,就將其放慢到合適速度,采取片斷重復或分手練習來逐漸適應,邊彈邊小聲數(或唱)分拍與合拍,也可以家長先協助數拍或與孩子一道數拍,時機成熟時再讓孩子自己數,并根據熟練程度將樂曲整合提速。
4如嫌節拍器吵,可以將其置于遠處或將聲音調整到較小(電節拍器可以調節音量),采取“用用停?!钡姆绞剑尪溥m度休息。
5使用節拍器練習時,為避免彈奏時“顧此失彼”,可暫時減少老師的其他要求,練好后再逐一增加。
6跟隨節拍器彈奏時,不能依賴,必須在心里數和唱,以便脫離節拍器彈奏時,能更獨立地把握好節拍節奏。
7不跟隨節拍器彈奏時,自己心里也要有個“節拍器”,默默數和唱。
8關閉節拍器,按照音樂性質、內心把握好節拍節奏放開彈,帶著感情、歌唱和想象,同時注意聲音好聽,旋律有分句呼吸,音樂有層次與對比、伴奏配合好,節拍節奏有韻律以及力度的變化等等。
9節拍器應更多在練習的某個階段和時刻(比如讀新譜、節拍不穩、明顯出現節拍節奏錯誤、強調節奏速度相對恒定的音樂片斷或基本功、樂曲需定速提速時)針對性地使用。平日更多精力需放在音樂基礎知識,特別是節拍節奏的識別和體驗上(如多進行奧爾夫音樂中的節奏練習等),只有全面提高音樂素質,才能更快地掌握好節拍節奏,感受音樂的美好。
10在對基本節拍節奏的把握有一定基礎后,建議平日多欣賞、多彈奏不同性質的音樂,比方節奏穩定的,如進行曲以及古典風格中節奏嚴謹的作品;或節奏節拍富于彈性的,如浪漫抒情風格的樂曲等。多體驗音樂中偏于嚴格或偏于自由的節拍節奏,多感受節拍節奏的靈性與活力,達到節奏感的“升華”。
最后,再強調一次,節拍器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教學輔助用具,但從辨證角度來看,若不加節制地使用,也會把音樂練得“死板”。因此,在實際運用中,須根據不同情況(特別是調控、把握節拍節奏速度能力的大小)以及不同需求等因素靈活掌握,如果孩子先天節奏感就比較強,可以酌情減少使用。
祝您的孩子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