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立志
第一次到中國時,筆者發現可以不用給別人小費。機場的出租車不用給小費,吃完午餐也不需要多給服務員錢。住酒店時,侍者幫筆者把行李放好后也沒有伸手要小費?;叵牍P者在美國給小費的所有情景,以及想到這種方式會使每件東西變得多貴,筆者開始覺得不用給小費是件很劃算的事。
但慢慢地,筆者開始注意到自己所得到的服務的質量問題。出租車和酒店侍者不成問題,而中國餐館就要另當別論了。走進餐館,筆者覺得好像老板認為筆者連菜單都不用看就知道有什么菜可點。點完菜后,服務員可能就無影無蹤了,需要加水或上茶時,你不得不大喊一聲“服務員”,震得整個屋子的人都能聽得見。有時候你會遇上服務員上錯了菜,有時候賬單比原本該付的貴出許多,也有時候你會發現根本沒上過的菜被算進了賬單里。所有這些情況通常得通過爭論才能解決,前提是如果真的能解決得了。
筆者想知道,這些服務人員是否學習過招待客人要更周到禮貌的規矩?
在美國,人們給小費的一般觀念是,這能激勵人們更努力工作來取悅顧客。好的服務就能得到豐厚的小費,服務不周的話就拿得少。但為什么中國沒有給小費的文化?如果在中國給小費,如果給小費真的起作用的話,那么它將對服務質量產生什么影響呢?
中國人不愿意付小費,歸結起來可能有兩個原因:金錢和重要性的取舍標準。首先,如果小費是為了服務而給的,中國人會愿意花更多錢嗎?第二個問題是,對于某些人來說,最重要的是桌子上食物的質量,而不是服務的質量。在中國似乎有一種態度,人們就應該履行自己的本職工作,不需要任何額外的東西來鼓勵他們。
即使人們開始在中國給小費,會產生什么效果?人們會覺得不安嗎?服務人員會怎樣?小費是會被分給所有服務員,還是進到老板的錢包里去了?也許人們為了與別人競爭拿小費,服務質量還可能變差。在美國,服務員的工資比其他職業的平均最低薪水要少,這是因為他們的報酬里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小費。也許相同的事情會在中國發生;那樣的話會實際上是減少而不是增加工資。
有時候,筆者與出租車司機談笑風生,他們也幫了筆者很多忙。作為個人選擇,筆者就會多給他們一些錢。他們起初會拒絕,如果他們真的接受了,筆者會覺得自己能以此表達對他們熱情好客的感激之情。
在筆者看來,辛勤工作和努力應得到嘉獎。如果消費者多付點錢就能得到更好的服務,那么這也是值得的。▲(本文作者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南京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國際政治專業研究生。晨笛譯。)
環球時報2009-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