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特約記者 依 詩
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在我國上演。對大多數人而言,這一世紀奇觀曾經只是在大銀幕中看過。或許因為日食在現實發生的幾率太小,所以電影里的日食景象幾乎無一例外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要么代表神怪片中的奇異力量,要么在科幻片中起到影響全局的作用。可以說,在大銀幕上,日食是挑戰視覺神經的存在,制造特殊氛圍的調劑品,同時也是情節轉承的關鍵。
日食站在銀幕正義一方
在上世紀80年代的香港僵尸神鬼片中,日食經常會被拿來作為威力無比的道具,正反兩派惡斗的最后關頭,日食總是以正義的力量出現,幫助主角戰勝反派。1983年的邵氏電影《日劫》中,化為人形的反派黑蛇精,與爾冬升飾演的主角元嬰展開一場惡戰,在勝負難分之時,日食突然出現,直接導致黑蛇精功力喪失,結局得以完滿。其后以《音樂僵尸》為首的不少僵尸片中,茅山道長都會借日食之力殺死敵人,可見在神鬼片中,日食奇觀代表著一種奇妙的正義力量。
好萊塢同樣崇拜日食
2007年梅爾·吉布森的電影《啟示》中,日食準確地上演了最后一分鐘營救,當然,這里的日食并沒有產生攻擊性力量,而是讓原始人在禁忌的敬畏中結束了祭祀儀式,男主角逃過成為祭品的劫難。即使是在想象力泛濫的科幻片里,《古墓麗影》中的日全食也稱得上蔚為壯觀,這可是一場千年不遇的九星連珠。2009年好萊塢兩部巨制《龍珠》與《先知》都不約而同地運用到了日食,前者中的日食景象代表著龍珠召喚神龍時出現的異樣奇觀,而《先知》中的日食則意味著一場滅亡性的災難即將發生。
同樣的日食奇觀也在著名美劇《英雄》中得以應用,幾乎成為了全劇最重要的推動力,在一場日食鏡頭后,劇中的多個主角擁有了超能力,而再次發生日食后,他們卻又無法使用超能力,天象結合神跡,這也是《英雄》中一直未解的謎題和賣點。
日食讓文藝片更深沉
張藝謀電影《紅高粱》中的日食出現在結尾處,那一幕被人稱作“紅色的擴張力獲得了一種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而在王家衛的文藝武俠電影《東邪西毒》中,開場就以日食景象營造氣氛,“天際生出日食異象,暗夜君臨,光明盡歿。”在功夫片中,太陽隱沒寓意為兇,日食更寓意著人物內心光明盡歿。
在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早期的電影《愛的斗牛》中,他將日食作為文藝符號,片尾鏡頭中,日食發生的瞬間,忽然天昏地暗,血色日光之中發出一聲槍響,在死亡中尋找高潮的男女完成了他們“愛的斗牛”。早期的阿莫多瓦習慣將死亡作為一個愛情故事的結尾,而使用了日食這個景觀輔助,也將文藝神秘的氣氛推向極致。▲
環球時報2009-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