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瑞鶴
在我們的周圍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和智慧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的子女卻留在了農村,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成為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
中國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
目前,中國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約1.3億人。根據2005年中國1%人口抽樣調查的抽樣數據推斷,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多萬人。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留守兒童中的79.7%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13%的孩子被托付給親戚、朋友,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護。
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增長十分迅速。在全部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的比例達28.29%,平均每四個農村兒童中就有一個多是留守兒童。
在全部農村留守兒童中,學齡前(0~5周歲)、小學學齡(6~11周歲)、初中學齡(12~14周歲)和大齡(15~17周歲)4個年齡組占總體的比例分別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留守兒童約3000多萬。在全部農村留守兒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男女性別比為114:75。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且多數居住在中南各省。四川、安徽、河南、廣東、湖南和江西6省的農村留守兒童在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總量中所占比例超過半數,達到52%。
親情缺失
由于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農村人地矛盾尖銳。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由于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
父母外出打工后,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如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由于親情缺失,留守兒童心理存在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躁、沖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斗毆。
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任重而道遠
徹底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需要各個部門和各級政府的協作。
學校教育應該成為影響留守兒童成長的主渠道。努力使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這就要求學校教育不僅要完成校內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同時應該有意識地向留守兒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彌補他們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對此,學校應充分發揮教育優勢。特別注意與家長的聯系溝通,提高他們對教育的認識。
盡管學校生活是留守兒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任何一類因素都會或主或次、或隱或顯、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與發展。所以要加強農村鄉鎮文化建設,大力整治校園周邊環境:打擊違法經營的網吧、電子游戲室等,根治各種精神污染對孩子的毒化,讓農村中小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留守兒童較之普通兒童只是由于生活環境中約束、溝通與指導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種被周圍不良環境影響的更高的可能性。為此,應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首先,父母在委托監護人之前,應該慎重考慮被委托人是否具備監護能力,如身體、經濟、思想品德狀況;其次,父母應該利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對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學習、生活各個方面加以關心、教育和指導,例如多打電話給孩子及委托人、老師等,并向其詢問孩子的基本情況;第三,如果條件允許,盡可能地將孩子帶到自己務工的地方上學,讓孩子在自己的身邊成長;第四,父母應善于將自己在外打工的經歷以適當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實際上留守背后蘊藏著一筆巨大的教育財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將自己背井離鄉的生活的痛苦與磨難,各種吃苦耐勞、拼搏向上的先進事跡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從這個角度講,父母與子女間的聯系不是減弱而是加強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種種正面經歷為教育媒介,加強留守兒童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應該成為留守兒童教育的主要措施。
政府應該主動承擔相應的責任,提前做好準備。有條件的農村,地方政府可為開辦寄宿制學校創造條件,盡量為留守兒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時,讓他們在老師、同學等群體中得到溫暖。
農村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不僅會危及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且會給農村的教育以及社會發展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能否解決好這一問題意義重大。這個問題的解決將有助于農村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真正落實和質量的提高。而這個問題的解決有賴于家庭、學校、社會、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