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
未來10年調整中國與外部關系的關鍵是什么?無論是在國內抑或國外,關鍵都在于認清、接受、順應中國從單純“與國際慣例接軌”轉向適度推動規則演化的趨勢。
所謂“國際慣例”,有體現經濟、社會發展客觀要求的部分,是值得我們吸取的人類文明共同成果;也有只具備局部、暫時正面作用的部分,有些做法更是僅僅體現了某些發達國家、甚至這些國家內部某些利益集團的訴求,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有明顯的負面影響,甚至侵犯了人類良知的基本底線。對于這類“國際慣例”,我們該做的不是接軌,而是抵制。某些國家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鼓噪之所以甚囂塵上,并不是因為中國的實力太強,而是因為他們還不能確信中國的實力和爭取相應地位的意志,而認為中國與他們同樣是霸主的仆從而已。既然如此,出于“奴才爭寵”心態,向霸主告狀壓制中國也就是理性選擇了。如果中國的實力和意志令他們信服,他們確認中國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別國的仆從,他們的作為就會相反。
為了順利解決這一關鍵問題,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都必須開展一定的調整。我們必須明確,過去、現在和可預見的未來,民族國家都是國際政治、經濟利益劃分的基本單元。在國際經濟交往中,我們必須時刻堅持我們本國利益的主體性;“與國際慣例接軌”不是目的,只是達到我們增進本國利益的手段而已。在西方國家主導國際經濟體系及其游戲規則而我們的經濟技能尚不熟練之時,要在國際市場贏得一席之地,與掛著“國際慣例”之名的西方主導規則接軌是必要的。在實踐中,我們的這種“接軌”也確實取得了堪稱輝煌的成績。然而,作為擁有獨立利益的大國,隨著實力增長,中國對西方主導的現行國際經貿規則的不公正性,體會也日益痛切,現行國際經貿規則日益構成制約中國實力進一步發展的桎梏。
多年來,在鋪天蓋地的“與國際慣例接軌”聲里,某些人似乎迷失了自我。在當年舉國若狂的“入世熱”中,甚至有外商在中國的訴訟案件中直接以世貿組織條款為法律依據,而負責審理的中國法官竟然接受。他們似乎忘了,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不是任何其他國家的附庸,也不是任何國際組織的托管地。任何國際法只有在經過中國政府的認可并本地化之后才能在中國應用,中國法官審理國內案件的法律依據不能是國際法而只能是吸取了國際法原則之后的國內法,這是事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主權尊嚴的大是大非,來不得半點含糊。▲
環球時報200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