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福
《網絡傳播》:你是如何成為一名真正的網民的?
王曉輝:1997年我在新華社倫敦分社工作的時候第一次接觸互聯網。當時只是偶爾查閱一下新聞,出于好奇去了兩次聊天室,還算不上一個真正的網民。如果說與互聯網結緣,應該是在2003年,我來中華網工作。從那時起,互聯網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工作、學習、與朋友的交流都離不開互聯網,就是星期天在家閑坐著,手里也會習慣性地去擺弄鼠標。
《網絡傳播》:1999年,中華網在納斯迭克上市,成為第一支中國概念的網絡股,你當時為何要建立中華網?
王嘵輝:中華網成立于1996年,是在中國最大的新聞機構新華通訊社的主導下創立的。主觀上,新華社當時的領導人意識到互聯網作為新技術和媒體的新形態,對新華社傳統的新聞服務是挑戰;如果順勢而為,運用得法,也會成為有益的補充。另一個主觀動因就是當時新華社正實行逐年遞減財政撥款,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財務政策,因此有積極性利用市場機制參與公司運作,為新華社自身的發展積累資金。客觀上,來自美國、日本和中國香港的投資機構看好新華社的品牌和影響力,愿意與新華社合作開展這一全新的事業。1999年,中華網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第一支中國概念的網絡股,為中國網絡公司參與國際金融市場運作開了先河。
《網絡傳播》:中華網和其它新聞網站相比,它的特色是什么?
王曉輝:一個網站的特點,是由它的內容和網民共同決定的,概括地說,中華網的特點就是理性和愛國。中華網是中國最早成立的門戶網站,由于有新華社的參與和支持,中華網在內容建設方面秉承了新華社客觀、真實、全面、準確的新聞宗旨,同時結合了互聯網海量、即時和互動的特點。長期以來,中華網的用戶中積累了一大批高學歷、高收入、高職位的成熟的職業人士,其中男性的比例高達80%左右。這些網民具有較強的理性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對祖國懷有深厚的感情。在重大的國際和國內事件中,從我駐南聯盟使館遭美軍轟炸到“藏獨”分子破壞奧運火炬傳遞,中華網始終立場堅定,旗幟鮮明,以論壇、跟帖和簽名等方式聲討美軍的霸權行經,揭露了“藏青會”恐怖主義組織的真面目。
《網絡傳播》:中華網集團的業務是如何構成的?新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王曉輝:中華網集團的業務主要涵蓋三部分:1、中華網軟件中華網在美國和歐洲已經收購了20多個軟件公司,如Ross System和Pivotal。目前,中華網已經成為世界級企業管理軟件公司,全球排位第12,亞洲排位第一,年收入達4億美元。2、中華網游戲17Game(一起玩),主要提供多人在線角色扮演游戲。3、中華網網站。
目前,我們在做一些本土化優勢資源的工作,比如軟件、旅游等。
《網絡傳播》:從事互聯網工作這么多年,什么事令你難忘?
王曉輝: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同網友在線交流》成為各大媒體頭條新聞。胡錦濤總書記視察人民日報社時通過人民網與廣大網友交流,表明了他對網上民意的關注,網絡作為一種媒體,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信息載體。
2009年2月28日,溫家寶總理親自到新華網與網友在線交流。作為一種新的媒體,網絡新聞的力量全面勃發,并得到全社會的認同。
這是中國互聯網新聞產業近年來發生的兩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網絡傳播》:如何看待網民與國家領導人的互動?
王曉輝:胡錦濤總書記上網20分鐘,強國論壇一度擠“癱”,反應了網民對高層領導人上網的高度關注。網民提出的問題和建議均是國家大事,例如:如何才能讓中國廣大基層公務員做到像您和溫總理這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總書記,戶籍制度什么時候改革?老百姓對公款消費意見很大,能否把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取消?請問房價啥時候才能降下來?千千萬萬來自草根階層的網友,對自身利益的關注和追問,形成一股特殊力量,在政府決策者與人民群眾中互動。這種網絡互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眾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積極性和國家領導人關心群眾生活、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
《網絡傳播》:網絡媒體在重、特大突發性事件中的表現和作用是什么?
王曉輝:網絡媒體在重、特大事件中,除了轉發傳統媒體的新聞之外,還能夠多點、即時、互動、多形式地發布用戶采集的信息,這就是有些學者所說的草根表達,每個人都能成為信息渠道,成為意見表達的主體。形象地說,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個麥克風和一架攝像機。這對輿論引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草根表達之外,網絡媒體在重大事件的報道中還會產生聚合和放大的作用,這一特點主要體現在社區、論壇等具有互動功能的部分。一條信息,一個帖子,在不同的網站之間被網民反復傳遞、評論,很容易形成強大的輿論氛圍。這種線下重大事件和線上重大事件的互動,不僅會影響普通讀者的判斷,也會影響政府處理公共事務的程序和結果,
如何有效地處理重大突發事件,是各級政府、新聞媒體和網絡媒體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首先,政府部門不能缺席、失語、妄語,更不能“遏制”網上的輿論;新聞媒體要迅速發出聲音,讓群眾了解真相;網絡媒體要意識到自身的社會責任,以大局為重,不渲染,不推波助瀾。只有這樣,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和網絡媒體的草根表達才能方向一致,相互補充,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網絡傳播》:3G時代的網絡媒體將面臨哪些挑戰?
王曉輝:一是網絡媒體的模式和在網民中的地位。以前我們講“媒體人”,3G時代恐怕要改成“人媒體”。在高速網絡的支持下,任何人只要擁有一部3G手機,就可以成為“草根記者”,都可以在第一時間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借助手機,通過QQ、博客、播客、BBS論壇、電子郵件、MSN等發到網絡上。這種現象被有些人稱為新聞的“全民出版、全民傳播、全民DIY”時代。這些“草根記者”發布新聞的速度可以比任何傳統媒體都快,甚至有可能是零反應時間。同時,我們也看到,這些“自媒體”的基數趨于無窮大的增長,而且表現形式日益多樣化。這些源于高度的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信息發布載體,都可能成為現有媒體(包括傳統互聯網)的競爭對手,構成強大沖擊。
二是網絡管理。隨著3G時代的到來,各種信息上傳到互聯網的速度加快,形式更為多樣,與之前文字信息居多不同的是可視電話、視頻片段、圖片和其它富媒體等形式應用更為頻繁,必將導致相關管理方對各類突發信息把握的標準、尺度不一致,從而為虛假信息、謠言和其它不正當目的傳言所利用。
三是網絡媒體必須確立全新的思維。實際上,3G技術的應用和最早的蒸汽機、互聯網的出現一樣,必將帶來生產關系的變革,而生產關系又會帶來經濟基礎乃至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的變化。每次重大技術革命,都會帶來與之相關的產業鏈條的解構和重組,因此,3G會影響數字媒體的創作、整合、分發傳播、內容管理乃至終端和用戶整個價值鏈條。
《網絡傳播》:現在的網絡媒體從業者需要具備那些素質?
王曉輝:我記得我剛進新華社的時候,一位前輩就對我說,做媒體是個辛苦但未必能富有的職業,多年的工作佐證這位前輩的話。從事媒體工作需要不斷地學習,這個學習過程將會伴隨終生。說到應該具備的素養和品質,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從業人員沒有本質的區別,都需要新聞敏感、吃苦精神、學習能力、寫作水平。我希望從事新媒體的同事能夠提高新聞從業素養的同時,注意培養營造互動氛圍的能力,我認為這一點是傳統媒體記者和網絡媒體記者最主要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