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曉文
我國從今年開始啟動第三代移動通訊(3G),2009年因此被稱為“3G元年”,1月份3G牌照開始發放,5月17日中國聯通率先推出3G商用服務,主要包括手機電視、視頻通話、無線上網等三大功能,標志著3G普及正式拉開了帷幕。隨著3G的應用與推廣,手機媒體的技術瓶頸將被突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今年2月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手機用戶已達6.4億,手機上網用戶達1.176億,基于手機滲透率之高,手機媒體可望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有線網絡媒體之后名副其實的“第五媒體”——無線網絡媒體。以手機媒體為代表的信息移動終端的興起,將成為人們獲取信息、表達意見、參與社會、體驗娛樂等的重要平臺。伴隨著網民力量的進一步崛起,3G時代的新媒體將成為影響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重要勢力,網絡傳播在3G技術推動下長尾效應更加顯著,不但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娛樂方式,而且將深刻地改變著新聞媒介的生態與格局。
融合傳播加速推動網民崛起
3G應用加速新媒體發展以及媒介融合趨勢,對加快互聯網與手機的融合、實現移動網絡化和網絡移動化起著促進作用。美國傳播學者托馬斯。鮑得斯曾在其著作《大匯流:整合媒介、信息與傳媒》中預言:21世紀網絡信息時代發展的趨勢就是包括電視、報刊、電影、廣播、網絡的傳播媒介與包括新聞、影視音樂制作、游戲在內的信息源的大匯流與合作,最終統一于全方位的寬帶信息網絡服務;數字化技術把文字、圖片、影視和音響等各種形態的信息都整合為形式單一的數字信號,用同樣的方式進行處理、傳遞和服務,一舉打破了過去不同類型媒體之間的壁壘,隨著3G建設和運營的不斷發展,電話網、有線電視網、互聯網“三網合一”以及媒介融合的趨勢加速。
在媒介融合的推動下,網絡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隨著3G帶來的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信息傳播借助互聯網和手機傳播速度更快、交互更多、形態更新、信息流動的無序性更為突出。融合傳播打破了信息終端的限制,信息傳播從單向的線性傳播發展為去中心化的互動傳播,“無所不在,無時不有”,信息傳播的速度、廣度與力度都是前3G時代難以比擬的。手機媒體、Kindle閱讀器等移動信息終端與互聯網的結合,真正實現了信息傳播的5w:即無論何時(Whenever)、無論何地(Wherever)、無論是誰(Whoever)、無論什么內容(Whatever),能找到對方(Whomever),也就是說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取任何信息,并聯系上任何人,網絡傳播過程中網民的地位與作用大大增強。
3G時代網絡傳播“受眾主導”的趨勢將更為顯著。與傳播者本位的大眾傳播不同,網絡傳播的突出特點是受眾主導,受眾“生產”內容,而不僅僅由傳播者提供內容。網絡傳播中的傳播者和受傳者完全處于平等的地位,每個人既是信息的獲得者,也是傳播者,完全突破了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界限。互動性很強的手機電視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過去只能被動收看電視節目,3G時代的來臨將使手機電視成為人們隨身攜帶的交互式大眾媒體,人們通過手機觀看電視節目的同時,還能夠發布自己制作的視頻節目等,手機媒體的成熟與崛起是必然的趨勢,手機視頻、網絡視頻在3G流媒體技術的推動下將獲得迅速發展。傳播技術的發展使人們不僅可以接受新聞信息,而且能夠參與新聞信息的發布與傳播,網民力量的進一步崛起是大勢所趨。
網絡傳播的長尾效應更顯著
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是網絡時代興起的一種經濟理論,由美國人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提出,它認為當商品儲存流通展示的場地和渠道足夠寬廣,商品生產成本急劇下降以至于個人都可以進行生產,并且商品的銷售成本急劇降低時,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共同占據的市場份額就可以和那些數量不多的熱賣品所占據的市場份額相匹敵甚至更大。安德森說:“我們的文化和經濟重心正在加速轉移,從需求曲線頭部的少數大熱門(主流產品和市場)轉向需求曲線尾部的大量利基產品和市場。在一個沒有貨架空間的限制和其他供應瓶頸的時代,面向特定小群體的產品和服務可以和主流熱點具有同樣的經濟吸引力。”互聯網經濟是典型的長尾經濟,網絡傳播的長尾效應明顯。專家指出,互聯網有足夠多的用戶和受眾,使用者越多需求就越大,越能增加非熱門產品的關注度與使用度,而需求又會進一步促進生產,從而呈現出一條“長長的尾巴”,
3G時代網絡傳播受關注的將不再是技術或渠道,而是內容服務,內容競爭將走上前臺,信息技術和通訊設施則退居其次。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得信息生產工具普及到大眾中,生產成本也大量降低。由于新技術的發展,信息制作與傳播的門檻大大降低,新聞的采集與發布不再是專業記者的專利,3G技術的應用使手機用戶都具備了采集、制作、加工、上傳、分享、交流各種原創數字內容的能力。網絡媒體較之傳統媒體,其內容資源很大一部分來自用戶(網民),網民參與內容的生產和傳播是網絡傳播的重要特點,用戶產生內容(uGC,即User-generated content)并互相分享的方式在YouTube、Wikipedia、Flickr、WordPress、Forum、Twitter等網站中都占據重要地位。網絡媒體的內容產生、編輯和傳輸方式發生了變革,即從專業化分工轉向業余化融合,鳳凰新媒體CEO劉爽說:“比如內容產生,新媒體體現的是大量的網友參與,自發生成;內容編輯上,以前是編輯組稿,現在卻按網民投票,投票率不高根本上不了,編輯也拿它沒辦法,這是一種‘去中心化的表現;新媒體的輸出方式也更加個性化,我們可以定制RSS,可以主動推送,而不一定要定時在家里客廳收看。”這種基于新技術而被發掘的個性化需求正是“長尾經濟時代”的根本生產特征。
受眾主導帶來的負面作用
受眾主導下的網絡傳播具有雙刃劍效應。受眾主導并不能保證新聞信息傳播質量的提高,3G時代新聞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互聯網完成了信息的大量快速的傳遞,但是難以保證其真實度與準確率,這也是網絡傳播帶來的悖論。每個人都可以在網絡上采訪和發布新聞,但這些業余記者缺乏新聞工作者的專業素質,沒有核實的習慣,把關不嚴,所以他們提供的新聞的質量往往良莠不齊,如Twitter上的短訊、YouTube上的片段本身并不是新聞,但都作為新聞去發布,“放進籃子就是菜”,網絡信息存在著真假莫辨的風險,愛爾蘭一名大學生在互聯網維基百科上杜撰了一段法國作曲家Maurice Jarre的名言,竟然被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報刊引用,就是最新的例證。由于網絡傳播的自由度很大,其公信力非常有限,目前網絡媒體的公信力還比不上傳統媒體。當網絡面對信息是真或假還未弄清之際,就已經迅速傳播開來,影響無遠弗屆,甚至是無可挽回的負面影響。《洛杉磯時報》的媒體評論家戴維·蕭撰文指出,“網絡新聞的報道速度已經對新聞的準確性和新聞的職業道德提出挑戰”。
近年來網絡爆料之風盛行,香港艷照門事件之后,網絡上“艷照”風波此伏彼起,如最近上海的“海運門”等等,除了商業利益的驅動外,一個重要因素是互聯網和新技術的發展導致的,無論是視頻還是自述,現在幾乎可以不經過任何“守門人”而直接與公眾見面,媒體對來源于網絡的各種流言和奇聞沒有進行嚴格審查,就直接播出,導致媚俗之風更加泛濫。而且對于公眾和社會也可能造成誤導。網絡爆料文化對普通人的隱私也可能產生不良的影響,在3G技術的推動下,網絡爆料文化有泛濫的危險,以媚俗為特征的網絡低俗化趨勢可能會加劇而不是減弱了。新媒體的特點是受眾“生產”內容,受眾主導有利有弊,一方面提高了受眾參與度,網絡新聞平民味十足,與此同時,以視頻、網絡評論帶動的網絡傳播,將更趨個人化和個性化,由于網民自發形成的網絡內容具有突發性、難以預測性等特點,要像對傳統媒體那樣實行事前監控幾乎是不可能的,因而導致個人化、瑣碎化以至庸俗化的信息內容充斥網絡。面對網絡低俗之風,每位網民都應“慎獨”,對自己以及其他網友在網上的言行負起把關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