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次自然災害都像是對農業的“撞擊測試”。近來發生的旱災測試出了農業水利系統長年投入不足、嚴重失修等諸多“疾病”。“體質孱弱”的農業成了中國現代化戰略的“短板”。
雖然政府重視三農,但被都市文化主導的中國民間對農業關注度近年來一直不高。每次因為旱澇災害,農業才會以引起國人一定的關注,而當災情緩解,又再度被淡忘。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今年的抗旱中,人們發現,多個省份的水利灌溉設施已經荒廢。而媒體之前一直對此很少報道。
基礎設施已經成中國農業發展的最大制約。目前我國的耕地灌溉率只有40%,而發達國家的灌溉率達到了80%。農民和地方政府都缺乏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的動力和積極性。
初到中國的外國人,無不為大都市的繁華而驚嘆不已。而只要走出城市,走進農村,就一定會相信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判斷中國現代化程度有一個十分簡單的標準——就是看中國農村和城市的差距,中國農業與發達國家農業的差距。農業、農村、農民是中國發展水平的最真實寫照。
中國農業人口約占世界農業人口總數的1/3,是當之無愧的第一農業大國。但龐大的身軀雖卻十分孱弱,中國農業就業人口是美國的55倍,農民平均收入卻只有美國的1/58。
中國人口太多,至今還有一些地方沒有完全解決溫飽問題,13億人的吃飯問題仍然是頭等重要的大事。中國人這些年來拼工業,拼服務業、拼高科技,而沒了糧食作為基礎,啥也拼不贏。離開了農業這個堅實的基礎,中國經濟不可能有大發展。
在全球化的競爭中,農業的地位非但沒有削弱,其基礎地位反而顯得更加突出。即便早已完成工業化的西方發達國家,對農業也十分重視。農業問題歷來是世貿談判的老大難。為支持農業的發展,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對農業施以高額補貼。美國人更是將糧食作為謀求世界霸權地位的重要戰略資源。
中國農業的弱勢地位是長期形成的。改革開放之前,我國采取了優先發展工業,對農業實施“剝奪”的政策。據統計,2000年,中國農業支持的總量為2200億元,占GDP的8.8%,而發達國家的支持水平平均為30%-50%。直到2004年,中央提出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戰略。
當前,中國農業面臨的最突出問題是,支持農業發展的動力持續趨弱。在中國的大部分農業主產區,每畝地的糧食收益僅為200元至400元之間。耕地面積的狹小和零碎,使一個家庭全年的糧食收益,還比不上一個農民一個月的外出務工收入。這樣的情況,農民不可能有種糧積極性。這個問題不解決,即便有了農民的醫保、養老保險制度,也無法持續。
我國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正處于經濟結構演變最快的歷史時期,如果農業的體質不改善,將影響經濟的持續、健康、均衡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和諧。如果沒有全民對農業的高度重視,中國就不可能贏得未來的競爭。中國只有成為“農業強國”,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強國。▲
環球時報2009-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