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連勇 胡 燕
國家發改委9月1日決定,自9月2日零時起將汽、柴油價格每噸均提高300元。目前,布倫特、迪拜和辛塔三地原油價格的加權平均在72美元/桶左右,較上次調價時的原油價格已經上漲了8%~10%,所以,在此輪油價調整節點,國家發改委調高油價可以理解。
在8月26日調整的“時間窗口”到來時,發改委沒有調價,有媒體認為,這恐與政府擔心出現中國式通脹有關。然而,沒有持續幾天,發改委以一紙調價令駁斥了這一傳言。有人又不免猜測,此輪調價是否與股市暴跌有關。因為在8月31日,中石油和中石化領跌股市。中石化跌停,中石油和大盤跌幅幾乎一致。是利益集團再次綁架了政府嗎。在此暫不做探討。筆者關心的是,中國的成品油價格到底應形成一個怎樣的機制。
在成品油價格調高或調低方面,各利益攸關方的著眼點是不同的。企業希望成品油價格提升以獲得更高的利潤,消費者呼吁價格降低來減低生活的壓力,而政府希望通過成品油價格的調整對經濟的穩定發展起到一定作用。正是由于三方不同的利益關系而產生了對成品油價格的不同觀點。
但必須注意的是,2008年為全球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就是后石油時代。世界石油產量增長緩慢并已處于高峰平臺期,油價將繼續攀升并高位震蕩分別是后石油時代的本質特征和市場表現,而現在越來越多的權威人士也證實了這一點。國際能源機構首席經濟學家法提赫·比羅爾認為,我們目前所依賴的石油正在以快于曾經預測的速度減少,只要10年左右的時間全球石油產量就可能達到峰值,這較之前大部分專家預測的時間提前了至少10年。實際上,石油峰值研究會(ASPO)的許多專家認為,2008年已經達到石油峰值,而一貫持樂觀態度的國際能源機構中的代表人物比羅爾此次表態又是一個折中。對此,我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石油峰值已經到達,后石油時代已經開始。
在后石油時代,中國的成品油價格機制應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
其一,綜合考慮加工成本和合理利潤等因素,我國成品油價格適度較高調價,可為應對未來高油價創造條件。國內成品油出廠價格應調整到比倒算后對應的國際油價高出5~10美元/桶的水平,并在國際油價低于100美元/桶時適當提高成品油價格。
其二,建立專門的價格管理部門,并分層次定時進行動態測算。在測算中,應以國民經濟可承受的價格基線為重點,以動態跟蹤為基本原則,以國家、行業、企業為三個面,以全國、省、縣為三個范圍,以全局(整體)、關鍵(要害)、日常檢測為三個層次,并考慮油價的三種范圍,即超高油價的范圍、高油價范圍、正常油價范圍。
其三,構建《高油價下原油成品油緊急事件應對法》及相對應的管理部門,指導政府部門、企業和公眾在石油危機來臨之際如何應對,以保持能源供應、運輸和消費等環節的正常運轉。
其四,改變成品油價格上調的宣傳視角,使上調油價得到公眾理解和支持。我國應改變成品油價格上調的宣傳視角,不能單純地發出公告進行漲價,應從調價的根源談起,力爭得到公眾對漲價的理解和支持。
可以說,油價的調整就是國家間經濟戰略的博弈,而博弈的勝負取決于能否對當前及未來石油形勢進行透徹的分析,是否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而目前我國依賴低油價拉動內需、盲目發展汽車工業、過度擴建大型煉油設施等這些做法無異于飲鴆止渴。▲(作者分別是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和碩士研究生。)
環球時報2009-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