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艷
熱衷普及全世界互聯網的溫頓?瑟夫,對超過美國的中國互聯網人數感到非常興奮,他認為中國多數使用手機上網的方式,將會出現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獨到創新和應用
“互聯網的未來,掌握在使用者手中。”“互聯網之父”溫頓?瑟夫(Vinton G. Cerf)對《中國新聞周刊》這樣說。今年66歲的溫頓?瑟夫,滿頭華發,語速極快,嗓音洪亮,一雙淺灰色的眼睛熠熠生輝。
2009年8月17日上午,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在互聯網協會的邀請和Google公司的牽線下,這位因1973年參與發明TCP/IP協議而被譽為“互聯網之父”的科學家,在繼2007年之后再度訪華。
在被商業包圍的全球化時代,名望與利益永遠孿生。自2005年加入Google,現為Google全球副總裁、首席互聯網專家的溫頓?瑟夫,已成為Google的一張世界級名片。
下一代互聯網更“聰慧”

“世界上有55億人還不是網民”,“睡覺絕對是浪費時間”??
其實, “互聯網之父”不只一位,溫頓?瑟夫只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還有最早提出“超文本”概念的泰德?納爾遜,與溫頓?瑟夫一起開發TCP/IP協議的羅伯特?卡恩,萬維網的發明者蒂姆?伯納?李。但其他技術先驅因各種原因相繼沉寂,惟有溫頓?瑟夫與時俱進。
他加入Google前,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來在世界各地鼓勵普及互聯網。在1995年到2000年間,溫頓?瑟夫在全球約有650場演說行程。2005年Google公司首席執行官艾瑞克?施密特聘請他時,溫頓?瑟夫的職位為“首席互聯網布道師”。
除了擁有技術和熱情之外,溫頓?瑟夫還是一位與商業社會“合拍”的科學家。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就堅定地開始倡導“互聯網的商業化”。當人們問及他為何加盟Google公司時,溫頓?瑟夫坦陳:“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已經花費了很多時間做互聯網基礎設施,我想通過Google重回互聯網應用領域。”62歲加盟Google的溫頓?瑟夫,身邊工作的Google公司同事平均年齡只有26歲,喜歡挑戰的他把這些年輕的孩子當成老師,一起嘗試互聯網新領域。
互聯網的商業化如何更上一層樓?互聯網的未來究竟如何?8月17日,中國互聯網協會與Google公司共同主辦的互聯網未來高端論壇現場,溫頓?瑟夫依舊秉承他數十年來的風格——走到哪講到哪,都是互聯網的未來。
若使一項事物前進最好的做法就是預測和指明它的未來。溫頓?瑟夫在論壇預測,由于海量數據和各種電子設備的聯網,今后世界將密布傳感器,未來互聯網將能“聽”(語音上網和智能翻譯)、能“看”(地圖和真實場景識別),而且安全性將更高,甚至走出地球范圍,在軌道飛船間進行應用。
他在會場通過畫面展示了“會說話的冰箱”、能上網的滑水板等。“在荷蘭有人在劃水板上裝上了聯網設備,這樣就能在等待下一個浪潮時進行網上休閑。現在許多沖浪愛好者在訂購這種設備。” 溫頓?瑟夫說。他表示將來有屏幕的產品都能上網,越來越多的設備將連接到互聯網大家族中來。
而相對于傳統的互聯網業務,溫頓?瑟夫更看好移動互聯網的未來。
全球互聯網用戶從1997年的5000萬增長到今天的15億,但使用移動手機的用戶大概有40多億,已經有20%左右的手機用戶接入互聯網。溫特?瑟夫指出,由于移動設備在定位、便攜等方面的優勢,互聯網將迎來基于移動的商業模式,如導航、支付等。手機用戶也將從單純的信息使用者轉變為信息創造者。
未來的互聯網是不是科幻?溫頓?瑟夫認為,自己所描述的互聯網未來是基于科學的實踐基礎,絕非科學幻想,因為一些互聯網的“聽”“看”功能已經在Google的新產品中得以實現。
“我從不后悔發明了它”
溫頓?瑟夫作為互聯網先驅者,獲得過無數同互聯網工作相關的獎項和榮譽。包括克林頓總統為他和卡恩頒發的美國國家技術勛章、美國工程院Draper 獎、圖靈獎、美國非軍人最高榮譽勛章——總統自由勛章等。總統自由勛章這樣認可這位先驅者——“改變了全球商務、通信和娛樂狀況的數字革命的最前沿”。
回首自己走過的近40年互聯網推動道路,溫頓?瑟夫感慨道,“我們一直在克服這樣或那樣的障礙,好像在翻山越嶺一樣,而任何斗爭和挑戰都是能量累積和釋放的一個過程。”
溫頓?瑟夫出生于1943年,童年時期就酷愛算術和科學,并于1965年在斯坦福大學獲得了數學學士學位,之后又獲得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計算機科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在獲得博士學位期間,他潛心研究“阿帕網”(ARPANET)協議(世界最早的互聯網,是1968年由美國國防部牽頭組建的“阿帕網”)。
1972,溫頓?瑟夫博士作為助理教授回到斯坦福大學,并任教至1976年。其間他與羅伯特?卡恩一道領導TCP/IP協議的研發小組,為“阿帕網”成功開發了主機協議,使“阿帕網”成為第一個大規模的數據包網絡。溫頓?瑟夫與研發小組的成員因此也被譽為“互聯網之父”。
溫頓?瑟夫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回顧當年:當時美國國防部建設網絡就是做分組交換的實驗,作為一名在校的學生,能參與其中是非常幸運的。當時只有4臺計算機放在一起,只能組成一個很小的網絡。在1969年,溫頓?瑟夫發出了自己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是發給4臺計算機中的一臺羅伯特?卡恩的郵箱,當時沒有想到今后會用于商業用途、還會出現垃圾郵件。
互聯網的安全問題顯然是這些先驅者始料未及的。病毒攻擊、垃圾郵件、流氓軟件、商業欺詐、騷擾??從1969年研制到1989年商用之前,互聯網主要用于軍事和科研用途,很少受到不良干擾。而一旦公眾普遍地使用互聯網,當人們發現在互聯網上可以賺錢,互聯網開放性帶來的脆弱性則暴露無遺。
“如果我當初了解互聯網會出現如今這些問題,一定會考慮把更多的保護性措施去融入到互聯網當中。” 溫頓?瑟夫說。
目前互聯網的安全問題已非溫頓?瑟夫所能掌控。Google公司在2009年7月8日宣稱,其正在開發的Chrome OS操作系統,通過徹底地重新設計其底層安全架構,用戶就不必再為病毒、惡意軟件和安全更新而擔心。這一聲明立即遭到了英國電信首席安全技術總監布魯斯?施奈德的炮轟:“這是一個愚蠢的聲明。早在幾十年前,想要創建一款能夠免疫病毒的操作系統的想法就已經被證明是不可能的。”
“互聯網的確有遺憾之處,但我從不后悔發明了它。” 溫頓?瑟夫認為互聯網是一種典型的破壞性創造,它打破了很多過去的商業模式,也創造了很多新的商業模式。
這位技術樂觀主義者,還向《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介紹了“星際互聯網”的最新研究成果。這個已經進行了8年的項目,目標是火星上也能上網,并希望將互聯網傳送到整個太陽系中。他正在帶領團隊編制一項新的互聯網協議,使得未來太空中飛船之間也能直接進行聯網交流。目前,他的實驗室和美國國家宇航局進行合作,使得火星探測機器人信號能夠在地球上清晰接收。“火星太熱了,所以傳達回來的信號非常弱。現在做了很多這方面的試驗。” 溫頓?瑟夫說。
中國互聯網前景期許
在世界的互聯網大家庭中,中國顯然是出生較晚卻備受期待的一個“孩子”。
1968年由美國國防部牽頭組建的“阿帕網”,是世界上最早的互聯網,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上世紀90年代初互聯網在歐美國家已經十分普及。直到1994年年初,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胡啟恒代表中方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再次重申連入Internet的要求,并最終得到了認可。1994年4月20日,中國與國際的64K Internet信道開通了,標志著中國正式聯入了國際互聯網。
當時,溫頓?瑟夫問胡啟恒:“互聯網對中國人民究竟有多大用處?”而截至2009年6月底,中國的互聯網人數達到3.38億,互聯網占人口的比重已經達到了25.5%,人數已經遠遠超越美國。
“與兩年前到北京相比,中國在互聯網引入和使用方面有了很大變化,我相信中國未來網民將會更多。”溫頓?瑟夫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熱衷普及全世界互聯網的他對中國的互聯網人數感到非常興奮。
工業和信息化部今年1月統計的數據顯示,全國移動電話用戶達到6.49億戶,四成使用手機上網,約占到互聯網人數70%以上。移動電話用戶一直保持增長態勢,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7.3億。
“這與美國是不同的,大部分美國人使用筆記本上網,而中國多數使用手機上網,接入方式的不同給商業應用帶來很大商機,因手機攜帶更方便,將來會出現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獨到創新和應用。” 溫頓?瑟夫對中國的移動互聯網業務充滿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