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姬
“連出門旅游都要做慈善,這就是我們安利的企業文化。長期浸染其中,慈善就成了一種生活態度。”
22歲時,臺中姑娘蔡美玲準備了一本“夢想簿”,寫下的第一個愿望就是要把今后自己收入的千分之一捐給慈善事業。如今,定居大陸十多年的蔡美玲,已經和丈夫歐盛民一起做到了安利的營銷總監。十幾年來,這對“新上海人”已經記不清自己為慈善事業捐了多少錢物,只是希望自己的綿薄之力能夠幫到更多人。蔡美玲年輕時的夢想早已變成了現實。

上海灘艱難創業
歐盛民和蔡美玲結婚整整20年了,其中有一大半時間是在和安利一起度過的。護理專業畢業的蔡美玲曾在醫院工作,與年長自己5歲的歐盛民結婚后,才開始接觸安利的。那時歐盛民是臺灣的一名職業軍人,他的一家都是安利的忠實客戶。在蔡美玲眼里,丈夫十分樂觀,在性格上與自己的消極和悲觀正好互補。兩個兒子的出世更為小家庭帶來了勃勃生機和天倫之樂。1993年,6個月大的小兒子患急性肺炎,當時還在服役的歐盛民不在身邊,蔡美玲感到一種孤單無助,同時萌發了一個念頭:一個家庭的幸福,應該靠夫妻雙方來共同營造。于是她執意請求丈夫回到自己和孩子身邊。
告別17年的職業軍人生涯,歐盛民曾做過一段時間的體育用品代理,這和他本身愛好體育運動有關。喜歡打網球和跑步的他,曾是臺灣大學杯3000米障礙賽的紀錄保持者。后來,歐盛民又和姐姐、妻子一起經營起安利。
1995年,美國安利公司到中國大陸投資發展。就在同一年,歐盛民來到上海旅游,被外灘的壯美景色深深吸引,他深信,這塊土地是他們全家施展才能的地方。于是,他和蔡美玲共同作出了來上海發展事業的決定。1996年,歐盛民先到上海,1年后蔡美玲來滬。1998年3月,兩人又接7歲的大兒子和5歲的小兒子到上海團聚,開始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歐盛民始終牢記離開臺灣前一位師長的教誨:上海是個競爭激烈的國際性的大都市,如果在上海能夠生存,那么在大陸的任何地方都能生存。
可是對初來乍到的蔡美玲一家來說,居上海,大不易。剛來上海的那段時間,蔡美玲和兩個兒子都很不適應。面紙、醬油等生活必需品都得從臺灣帶來。兩個兒子天天和外婆通電話,天天凝視天空,期盼著“回家”的飛機能早一點出現。而歐盛民夫婦也因“水土不服”,加上缺乏理財經驗,一家人預計在上海5年的生活費兩年就花完了。

蔡美玲幾度想打退堂鼓,試圖說服丈夫回臺灣。但是丈夫堅定、樂觀地表示:一個家庭,丈夫、妻子和孩子能出來一起打拼,本身就是人間的一種幸福。他時常對太太說:“我們已經跨出了這一步,如果不干出一番事業,將來如何向自己的孩子們交代?”
從此,這對夫婦像上海很多打工者一樣,吃盒飯、乘公交,全然舍棄了原來養尊處優的生活方式,也和鄰居同事進一步融合。歐盛民夫婦整天打拼忙碌,還不忘有意培養兩個孩子的獨立精神。每天早上,
哥哥都要負責燒飯,和弟弟共進早餐,然后帶著弟弟一起步行去坐地鐵上學。哥哥因為沒有家長的護送獨立來回上學,而成為班里的“焦點人物”,那時老師出于關心,還曾要求家長寫安全保證書。后來學校了解到家長的初衷,不僅給予鼓勵,還在班上倡導,帶動了全班三分之二的同學效仿。兩個孩子長大一些后,歐盛民夫婦還送他們到徐家匯的安利店鋪向安利員工學習打產品價格標簽,讓他們感受勞動的辛苦與快樂。
艱苦創業的過程讓孩子目睹父母掙錢之不易,對他們的成長也有積極意義。兄弟倆十分懂事,充滿愛心,在學習上也各有優勢。哥哥圖畫畫得好,每天午飯后會主動幫老師收拾餐具。他的愛心行動,受到班里同學的尊重與佩服。如今,哥哥已經是上大美院附中的學生,作品曾入選學校50周年校慶展覽。弟弟對英語學習很有興趣,業余時間喜歡下圍棋,還在上海市徐匯區海外學生普通話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
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伴隨著大陸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與發展,歐盛民夫婦在上海的業務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生意越做越紅火,經濟效益也與日俱增,2001年他們在上海西南角買了一套公寓住宅,結束了“租房族”的生涯。如今,歐盛民一家已經很適應在上海的生活了,“現在臺灣能買到的生活用品,上海樣樣能買到,而且質量一點不比臺灣差”,蔡美玲說。
培育“愛的種子”
按照蔡美玲年輕時的夢想,夫婦兩人在來大陸定居之前就養成了一個良好習慣——把每個月收入的千分之一拿出來做善事。1995年以前,臺灣還沒有實施“全民健保”,在醫院工作的蔡美玲覺得很多人看病花錢太多,負擔很重,于是萌生了成立基金會幫助窮人看病的念頭,但一時還沒有頭緒。不過,她經常和家人到育幼院、老人院參加活動,定期捐款。即便是他們在大陸的這些年,依然堅持每月捐1600元新臺幣給臺灣的慈善機構。
2001年以來,歐盛民夫婦承擔了蘇州希望小學28個孤兒的全部教育費;蔡美玲還應邀出任上海市一家民工子弟小學的榮譽校長,每學期捐款6000元資助20個成績優良但家境貧寒的孩子。逢年過節,更是這對夫婦忙于慈善的時候;除夕前夜,上海人稱作“小年夜”那一天,到上海市兒童福利院和孩子們吃年夜飯,一起迎接新春佳節;“六一”兒童節,全家人常常與孤兒小朋友一起出去玩;端午節,買幾百個“愛心粽”,分給他們資助的孩子吃;中秋節,義賣愛心書……近年來,歐盛民夫婦已經捐了10多萬元人民幣給上海市紅十字會、中華慈善總會、臺灣陽光基金會和臺灣佛教團體等。
“虎父無犬子”。歐家大兒子在徐匯中學就讀期間,自發去敬老院當義工,而且秉承“為善不欲人知”的理念,還不告訴老師和同學們。小兒子偶爾在路上遇到紅十字募捐箱,也會將身上全部的零用錢都投進去。孩子們還會跟著父母參加安利公司組織的很多公益活動,模仿大人的樣子,一本正經地伸出雙手,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歐盛民夫婦的善舉不僅影響著孩子,也感染了安利的伙伴,去年汶川地震,他們和周圍的安利同仁一共捐了50萬人民幣。
今年3月,安利(中國)組織了1.2萬名營銷菁英乘豪華郵輪赴臺灣旅游,歐盛民夫婦也受邀參加。此行最讓他們感動的,不僅僅是兩岸人民那種與生俱來的熟悉與親近,那種血濃于水的情感,還有公司特意安排的慈善活動。安利公司在郵輪上組織慈善義賣活動,倡導大家踴躍購買臺灣“希望工場”的殘障人士參與生產的產品,并將義賣所得的400萬元新臺幣的利潤捐贈給臺灣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連出門旅游都要做慈善,這就是我們安利的企業文化。長期浸染其中,慈善就成了一種生活方式。”蔡美玲說。
年輕時的夢想早已變成了現實,蔡美玲更加堅信:每個人心中都有愛的種子,精心培育后就能生根發芽,就能長成大樹,蔭及他人。如今,她又有了新的夢想:“我是學醫的,我的下一個目標是成立一個老年基金會,專門照顧病重而貧困的老人。”而歐盛民則希望在大陸成立一個俱樂部,訓練那些有運動天賦但相對貧窮的孩子,就像尼克·波列堤爾在美國佛羅里達開設的網球寄宿學校,阿加西和張德培都在那里訓練過。
為了實現各自的夢想,歐盛民、蔡美玲夫婦正在安利的事業中共同奮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