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昭
新媒體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并對人們的生活方式、信息獲取、日常交流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新的媒介形態與傳播技術的出現,不僅意味著傳播領域的拓展,也是對傳統媒體的挑戰。電視也面臨著網絡電視、數字電視、IPTV、手機電視等視頻新媒體的挑戰。新聞是電視傳播的第一要務,在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如何順應大趨勢,利用新的傳播平臺,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優勢,贏得多元化的發展機遇,是我們必須認真審視的問題。
一、網絡和新媒體對于電視新聞的沖擊
2007年1月,比爾·蓋茨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表示,互聯網將在5年內顛覆電視的地位。不少技術先哲預言,傳統電視將隨著網絡的發展走向消亡。當然,從絕對意義上來說,“消亡說”是難以成立的。回顧歷史,任何一種新興媒體產生后,都無法完全取代舊有媒體,從而形成共生局面,因為特定媒介總是契合了人們的某種生活方式和信息接受方式。但應該看到,傳統電視的確有明顯的衰退跡象,面對來自新媒體的強有力競爭,傳統電視新聞媒體應有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
二、新形勢下電視新聞的發展
隨著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傳播的高速推進,以IP網絡傳輸、視聽內容互動、跨平臺應用為特色的數字新媒體業務已成為未來廣播電視發展的標志。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對傳統媒體的存在形成了新挑戰,但也為傳統媒體內容生產謀求新一輪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傳統的視聽產品正面臨從單一產品向產品群發展的重大變革,傳統電視媒體的用戶環境和受眾的行為模式也將發生變化。這些尚未完全滿足的視聽需求,隨著新媒體的沖擊,將在傳統廣播電視服務中得以完善。
1、電視新聞要借助新媒體整合發展
網絡等新媒體雖然有著自身的優勢,但是文字新聞中原創的、首發的新聞少,因而受眾規模較小。這使得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欲望極為迫切。在新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采訪和制作的優勢被新的播出平臺激活,價值被重新認識。電視臺同知名門戶網站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實現資源的交互和共享,既擴大了電視覆蓋面,又壯大了自身生存的根基。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也明確指出,要加強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融合、開放、競爭、合作已成為數字化時代的主題。
2、內容為王,打造優秀的電視新聞節目
內容是電視新聞傳播的靈魂,也是新媒體傳播的靈魂。沒有質量高數量大的內容做支撐,新媒體同樣無法發展。電視媒體擁有優秀的節目制作人才隊伍和精良的制作設備,為好的內容的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傳統的電視新聞應該發揮好自身內容供應商的角色,利用新媒體的多種渠道把電視新聞重新整合,通過網絡,便可以把新聞真正的影響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傳統電視新聞節目的制作上,我們可以借鑒央視《新聞調查》的制作經驗和采編方法,在選題低進高出,從追求“獨家發現”向“獨家表現”過渡,挖掘同類新聞的不同報道角度以展現獨家特色,并聯系一系列相關信息,力求使新聞報道向系列化過渡,努力展現出觀眾想要看到的細節,讓觀眾感覺“情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以達到新聞傳播的最好效果。
三、電視新聞的發展趨勢
從《東方時空》到《南京零距離》,電視新聞改革其實一直在改變語態上下功夫,應該說中國的電視新聞一直在努力走平民化之路。然而不可回避的是,傳統的宣教語態依然在電視新聞中占據了主流地位,因此央視新聞改革見證人孫玉勝所著《十年》中的最后一句話是:“十年后的今天,電視的語態仍然需要我們繼續改造,電視新聞改革仍在路上。”在新媒體時代,人們已經通過網絡獲得了話語權的極大解放,居高臨下、僵硬空洞的傳播方式越來越沒有市場。因此,電視報道迫切需要秉持專業精神,直面普通民眾最關心的問題、事件,體現更多的民間話語、大眾話語,進一步提高宣傳藝術,淡化宣教色彩。
由數字化浪潮引發的新一輪的傳播業革命勢在必行,電視新聞從節目制作手段、傳播方式到接收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而隨著電視數字化進程的更深層次發展,數字化及新媒體傳播方式的雙向性、交互性及個性化將愈加顯現,電視新聞的形態愈加多樣化,電視新聞的外延也會逐漸擴大。我國正處于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趨向融合的時期,手機電視、IPTV、網絡寬頻和高清電視等“下一代媒體”的優勢正在顯現,而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的“下一代受眾”已經形成規模,出生于上世紀80年代的人群正在成為中國媒介消費的主力。所以。抓住年輕勢力的眼球,是電視新聞面臨的最關鍵的挑戰。
參考文獻:
[1]趙化勇,堅守新聞行業核心價值觀,提升主流媒體輿論引導力2007全國電視新聞年會,2007(8)。
[2]摩爾互聯網之父:未來互聯網將走向太空[J],網絡觀察,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