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靜
[摘要]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體現了學生元認知調節水平。在對本校學生的現況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后,發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令人擔憂,提出運用元認知策略為指導,能幫助學生制定學習計劃、監控和評估自己的學習,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元認知策略大學英語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8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810140-01
一、引言
從20世紀80年代初,Henri Holec對自主學習(learner autonomy)概念的正式提出,引起了教育界的關注,成為大家研究的課題。人們逐漸認識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并把教會學生如何學習作為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2004年教育部頒布了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明確提出:大學英語教學要朝者自主式學習發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指出;“教學模式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學生個性化學習方式的形成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筆者就此方面進行初步探討。
二、自主學習及元認知策略
美國密執安大學Pintrich教授認為: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建構性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首先為自己確定學習目標,然后監視、調節、控制由目標和情感特征引導和約束的認識、動機和行為。龐維國對自主學習的定義是:自主學習,又稱自我監控學習,一般是指學習者自覺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和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2]自主學習可以概括為學習者自愿承擔自己的學習責任,能夠管理自己的學習行為,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學習目標(包括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法,監控學習過程和計劃進展情況,自我評估學習效果和目標實現程度。
元認知(metacognition)這一術語是美國心理學家弗萊(J.H.Flavell)于1978年首先提出的。OMallev和Chamot(1990)根據信息處理理論,將策略分為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社會情感策略。其中元認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es)被學者們普遍認為是學習策略中的一項重要策略,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學習者的學習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運用元認知策略的成敗。研究成果表明成功的語言學習者善于使用多種策略來掌握新的語言知識,成功的策略有助于學生的外語學習,特別是對學習能力差的學生。文秋芳最早把外語教學與元認知聯系起來,“她所提出的英語學習方法要素系統中的觀念就是元認知知識”。因此,大學英語應完成從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既傳授一般的語言知識技能,又要注重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三、我校大學生自主學習現狀調查及分析
為了清楚地了解學生對元認知學習策略的掌握情況,筆者對我院2008級計算機科學系信息管理(1)(2)班、應用(2)班的115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學生對元認知學習策略實施情況。該問卷主要從學生開學初期是否制定英語學習目標與計劃?對待英語學習的觀點和態度、學習策略的運用、自我評價怎樣?當前英語自主學習情況如何?等方面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的學習計劃性不夠。只有42%的學生在期初有學習設想和學習目標或簡單的學習計劃,但計劃能實施的較少,或實施不久就放棄了。有58%的學生沒有學習計劃。老師教到哪里學到哪里。有45%的學生學習英語的態度比較積極。想通過大學兩年的學習提高英語水平,有35%的學生只想通過學校的考試,獲得畢業證書。調查發現,有60%的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有62%的大學生認為學習英語的目的就是為了能通過學期考試和四級考試。自我評估不夠。基本上沒有學生每周、每月能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一次評估檢查,即使檢查也只是對知識的檢查,很少檢查學習計劃是否科學,學習方式是否得當,是否適合自己等等。
四、元認知策略在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上的應用
龐維國認為,“如果學生在學習之前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并做出具體的學習準備,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和學習方法做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后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那么他的學習是自主的。”“由于元認知策略主要包括對學習進行計劃和準備、學習策略的執行和監控、學習結果的評價和反饋三個環節。”結合我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英語教學的特點,根據以上對我校學生學習英語的狀況調查,筆者嘗試用元認知策略引入大學英語教學,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對自己的英語水平作評估,自主確立英語學習的目標、制訂學習計劃和有效使用學習策略,并能自己監控與評估英語學習的過程。同時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幫助制定適合學生的教學目標和方法,以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失。
(一)規劃策略。即根據認知活動的特定目標,在認知活動進行之前制定各種預見結果、選擇策略。OMalley&Chamot(2001)認為規劃策略包括現行組織、注意定向、功能規劃、選擇性注意、自我管理。在學生進入大學后,也就是進入了一個新的環境,脫離了中學教師指導下的英語學習,如不及時地指導學生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他們就會感到很茫然,散亂、停滯。所以,規劃也就是說確立學習目標極為重要。在有了以上調查情況后,筆者對所教計算機科學系的3個班級學生進行交談和討論,請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自己作出評估。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自我設置各個階段目標,可以因人而異,可以是學期目標,月目標,日目標。同時,教師鼓勵學生自己決定學習的內容、方法和進度。如有的學生時態掌握不好,那他就可以把時態這一部分作為第一階段語法學習目標。有的是聽力不好,也可以把這一部分確立為他的學習目標。這樣,就使得學生在開學初期就目標明確,不會因為學習內容太多而無從下手。
(二)監控策略。是指在認知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對認知活動做出及時的評價、反饋,并據此及時修正、調整認知策略。在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后,學生要真正進入自主學習的過程,逐漸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還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加以引導,促使他們將自主意識、內化為強烈的學習欲望與需求。并要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重視自主學習,逐漸培養和增強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意識。還要對學生的整個實施過程予以監控,不能放任自流。為了方便教師的指導與相互的評估,教師可以把學習目標相同的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定期對他們進行檢查。
(三)評價策略。評價納入學習過程,可以成為優化學習過程的促進劑。教師作為檢測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重視平時學習,發揮學習的自主性,增強應用能力,通過對學生平時的學習和參與活動的有效記錄和評價。為了提高學生自主檢測與評估的能力,查看學生學習效果如何,學生在完成了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教師可根據各小組的情況,規定一定的作業和測試題,可以是自測題,也可以是教師出題,對學生進行測試。然后,根據測試成績,教師及時反饋給學生,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與不足后,及時調整今后的學習目標與方向。同時,教師要在語言學習總體要求的高度,綜合評價他們的學習過程和效果,適時地為他們的自主學習提供反饋。這樣才能促使學習者在與其他學習者的比較中進一步作出客觀、真實的自我評估。
(四)學習能力策略。高效果和高效率的學習,必須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制定一種在學習活動中思考問題的操作過程。但由于學習者的客觀條件和認知風格不同,學習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師對學生認知策略的培訓,只能提供一些指導性的,相對統一的宏觀學習原則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在微觀層面上相互交流經驗,取長補短,完善自己的學習方法。
(五)矯正策略。根據學生對認知活動結果的檢查,發現不足之處而采用相應補救措施。經過一段時間的元認知策略訓練,這三個班的學生外語自主學習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且促進了外語成績的提高。但在實施這一策略的同時,是否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與同組的同學一起回憶、討論、以進行補救。
六、結論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學期考試成績比開學初期有了明顯的提高。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到學生們的真實想法。他們普遍認為,元認知策略使他們能在學習之前,擬定自我學習計劃、實施、反思、評價和調整的策略。為今后的學習鋪平了道路。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把低自主性學習者培養成為高自主性學習者,再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通過這樣一個過渡階段,學生才能真正實現“知識”向“能力”轉化,學有所“悟”,不斷提高。相信在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后,這種培養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實,教學總是包括“教”和“學”兩方面。“教”是為了不教。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學會各種認知、判斷、評價行為的能力,學會如何學習。這才是我們的要達到的目標,也是《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教學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