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云
[摘要]高職院校對專業教學改革做出的各種努力,其最終目的就是如何提高學生的全面能力,如何使專業更接近社會需求,最終實現學生準確地職業定位。行為導向教學法是德國職業教育在20世紀開始大力推行的一種引導式職教形式。首先對高職院校計算機課程教學情況進行了簡要的闡述,然后對教學中行為導向教學進行研究和總結。
[關鍵詞]計算機教學行為向導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620134-01
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普及,計算機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由于計算機發展速度很快,與之相應的計算機應用職業教育就顯得相對滯后,與社會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計算機專業的設置和課程的設置。更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
一、高職學校計算機課程教學情
近年來,職業教育計算機及相關專業建設與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在實踐能力教學上,對于職校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應用能力應以“學生有一技之長”為主導思想,在課程設置上,注重社會實效,減少理論課程,多開設計算機應用軟件課程,增強應用技能培養,知識面不要求太廣,但一定要突出專業特色。目前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普遍較差,主要原因是上機實踐的時間偏少,實驗設備檔次不夠,以及教師實踐指導方法的缺陷等。現有計算機專業教學要全面推行計算機素質教育改革,培養具有扎實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實踐能力強、會自學、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才。這就必然要采用新型的教學方法,改革那些以傳授、繼承己有知識為中心的傳統的教學方法。對于職校學生來說,實施“為導向教學能使學生能夠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是一種提高教學效果值得推廣的新型教學方法。
二、教學模式的建立
教學中在幫助學生獲得信息、技能、價值、思維方式時,我們也教他們如何學習。事實上,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在將來能夠提高更容易、更有效地進行學習的能力,因此他們不僅獲得了知識技能,也掌握了學習的過程。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構建須從教學目標、目標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上考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教學目標的明確性。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在注重專業教育的同時,能力素質的修養不容忽視。因為它是奠定學生學習專業知識以至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基礎知識的共同基石。在計算機學科日益與其他各學科融合交叉的今天培養的各種能力是關鍵能力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因此計算機課教學必須圍繞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這個目標,為將來在工作環境或勞動組織者變化的條件下自主學習來適應新的工作要求打下基礎,使其成為合格的勞動者。
2教學內容的整合性。根據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計算機課的知識不追求多而深,而是精而實。因此必須打破教材章節框框的束縛,把連貫的知識整合起來,把書本知識和現實狀況整合起來,建立起新的學習領域。一切以企業需求,人才培養的導向來調整教學內容,閱讀能力,聽說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的培養融入教學中,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更具實用性。
3教學手段的多樣性。采用行為導向教學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創造和諧、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教師以引導、啟發、調整為主,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式和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優化課堂結構,提高學習效率。
4教學評價的開放性。改變“一錘定音”式的評價方式,更注重學生平時的能力體現,有筆試,也有新穎的面談口試,綜合考核學生的能力。
行為導向教學法重點強調的是對人的關鍵能力的培養。它是教師和學生雙方都參與的活動,教師以引導者、導師的角色設計和分析,使學生了解相關的知識,同地提出任務,引導學生去完成。學生以主體的身份分析情境,理解知識,用計算機操作來完成任務。這種教學方法的任務設計可以簡單,也可復雜,便于學生由淺入深,循環漸進地學好計算機知識和技能,伴隨著學生是一個跟著一個的成就感,使學生逐步全面認識和掌握相應的知識和計算機運用技能。
三、行為導向教學法的學習策略和理論
以建構主義心理學為基礎的行為導向教學設計核心在于設計學生如何更好地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通過其理論的分析可以看出,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主要包括如下環節:自我檢查、老師講解、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內在學習動機、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結果評價等。學習鐿略的選擇與轉變,通常還要通過教學方法變革才能得以實現,能否積極有效地將“活動”引入課堂讓學生真正動起手來,才一是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
行為導向式學習是起源于西方改革教育學派的學習理論,它與認識學習有緊密的聯系,都是探討認知結構與個體行動問的關系。不同的是,行為導向以人為本,認為人是主動、不斷優化和自我負責的,能在實現既定目標的過程中進行批判性的自我反饋。學習不再是外部控制(如行為主義),而是一個自我控制的過程。
在現代職業教育中,行為導向學習的目標是獲得職業行為能力,包括最為重要的關鍵能力。在行為導向學習中,“行為”是達到給定或學習者自己設定學習目標的有意識行為,學生從多種可能性選擇行動方式。行動前,他能對可能的行動后果進行預測,通過“有計劃的行動”,學習者可以有意識地、有目標地影響環境。行動導向學習的核心目的是擴大和改善個體行動模式,其關鍵是學生的主動性和自我負責,強調學生對學習過程的批評和反饋。行動導向學習理論將認知學習過程與職業行動結合在一起,將學生個體行動和學習過程與適合外界要求的“行動空間”結合起來,擴展了學生的行為空間,提高了個體行動的“角色能力”,對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及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行為導向教學另一重要學習理論領域學習原則則是根據行為活動的要求,在教學中把與行為活動相關的知識都結合在一起作為一個學習領域進行教學的原則。即根據某一活動領域的要求,把各傳統學科中的相關內容,(專業基礎,專業理論,專業課和實習課)都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個學習領域讓學生進行整體學習,這樣不但提高學習效率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教學中加速了知識內化為能力的過程。
傳統教育根據知識的理論化、系統化的需要,讓學生學習很多門相互獨立的,各自自成體系的課程,學生死記硬背理論化的知識,因此學生學習負擔重,且記憶的知識受時間的變化容易遺忘,學生的動手能力差,進入社會后適應能力更差,因此極不適應信息化社會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