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永娟 呂素華
[摘要]對城市環境自改革開放以來的演變以及城市環境在規劃設計中的重要性進行簡明的梳理、概述和評介。以期對城市環境的發展狀況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和理解。
[關鍵詞]城市環境近代發展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6201 86-01
一、概述
城市環境概括地說包括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城市建設中對優美的人文環境創造以及對生態自然環境的合理利用,是近期城市建設發展的根本目標。城市規劃的范圍已經逐漸伸展,城市環境的創造和保護也已經成為城市規劃的一個主要內容,時至今日對于城市環境建設的思考也已經逐漸融合進發展部門的政策當中。
二、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環境發展過程
中國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明的國家,其城市起源較早。從中國城市的發展史來看,早在西周時期中國的城市就滲透出一定的規劃思想。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全國上下經濟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在這種社會大環境影響下,無論是在大城市還是小城鎮建設中都不斷舊貌換新顏。城市環境較改革開放前落后的局面,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似乎一夜之間全國上下大興土木,廢舊更新。它帶來了建筑業的飛速發展和城市的迅速膨脹。然而改革開放之初,城市規劃體系完善程度并未跟上經濟發展的過快勢頭,以至在隨后幾年中,人們盲目追求過高容積率,片面追求歐美化,崇洋現象較盛,建筑追求高、大、奇、異。而后一些城市中又流行追趕國際潮流,爭建“國際化”“國際一流”的現代摩天大樓,井以此為榮耀,使得城市建設中人文環境缺乏民族化、個性化,自然環境未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設計中屏棄了“以人為本”的設計宗旨,導致城市建設中建筑外形雷同,城市空間環境單一、無序,城市景觀匱乏。
在改革開放最初的十多年間,城市建筑作為一個區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載體被完全歐化,抄襲之風日盛,這不僅是對我國自身文化的一種否定,也是對城市環境的一種輕視和破壞。隨著決策者及設計人頭腦的逐漸冷靜,城市規劃體系日斟完善,人們對城市環境建設意識的逐漸加強,現在要求我們這些規劃設計者在城市建設規劃中樹立發揚民族化傳統的意識,強調“以人為本”的宗旨,不能片面理解現代化的含義,引導人們觀念,共同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宜居城市環境。
三、城市環境發展的現狀
如今現代化城市的高速發展,在給人們帶來極大物質享受的同時,使人們漸漸意識到城市人文生活環境,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所以我們作為城市規劃者,在規劃設計中應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歷史觀和生態觀。城市建設過程中,必須符合實際。重視環境,保持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才是符合城市發展的科學態度。
此前,建設部在給全國人大的報告中就痛陳了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設中脫離實際,不顧環境資源承載力和經濟條件,擅自變更規劃,盲目擴大城市建設規模,貪大求洋急功近利,這些不正常現象確實存在于某個時期的某些城市,這種違背自然規律,違背人民意識的做法,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意識水平的提高,正逐步得以改善。
城市規劃是一門理性科學,它應立足于實際服務于人民。如今城市規劃中對于城市環境的規劃正步入理性時代。人們不再盲目追求高樓大廈、商樓林立、動感十足、喧囂吵鬧的都市感覺,反而追求恬淡幽靜、自然健康的生活環境,提倡可持續發展。
早在十九世紀,霍華德的“城市田園”理論即給我們以思考和啟迪,使我們在工業社會中重拾人居環境所帶給人們的居住感受。正象里斯曼所說:“今天最需要的,既不是機器,也不是財富,更不是作品,而是一種個性……”。前人已經意識到城市環境的重要性,我們更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重視城市環境建設。
四、城市環境發展的設計方向
目前越來越多的居住小區規劃已經將小區環境設計和建設作為與功能并列的另一設計重點。曾經建筑單體立面造型設計中突出自我的意識強烈。完全不顧及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以及城市空間環境的形成。而如今的設計理念正趨于以建筑圍以豐富多變、疏密相間、活潑多樣的城市空間,同時與周圍環境(包括周邊的地形、地貌、道路、綠化等)協調一致。有機結合,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人文環境都應成為“以人為本”前提下的宜居環境。現在的開發商們不惜重金去營造小區內部環境,使之成為他們銷售的一個亮點,這對于商家自然有基于利益的考慮,但同時是人們生活中重視生存環境的一種直觀反映。
對于我們作為規劃設計者而言,則不僅耍局限于小區內部的環境設計,更應把目光放遠,放開,把環境設計的重要性提升到城市的區域環境中,甚至于整個城市乃至城市之間。
人文環境的創造需要以自然環境為依托,設計中應充分體現人們對自然的尊重,遵循自然界發展的生態學原則和規律,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系統,使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互相輝映,相互協調。
城市總體設計中公建系統和配套設施要從全局考慮,合理規模,在滿足服務半徑及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要讓這些建筑融于自然之中,達到建筑與環境的有機結合。城市建設中盡量避免大面積開山、填水,應盡可能利用現有地形、地貌,這不僅節約人力資源、經濟資源,更對生態系統的保護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要做到可持續發展。必須正視我們現有規劃領域一些歷史原因造成的“錯誤”,凈化設計人員思想,提高自身專業水平。
城市環境設計要遵從人們內心真實感受。設計人對環境的設計理念把握,至觀重要,是“自然親和、平靜質樸”,還是“震撼視野、精彩入勝”,要根據環境規劃的總體需要來定。環境處理中。鋪墊和高潮部分應分別對待,采用不同的處理手法,使城市環境豐富多樣,滿足不同人群的視覺要求。通過整個城市環境設計中點、線、面的控制,達到整個城市環境的不斷改善。
五、結語
隨著生態學的發展,規劃界也已經有了生態規劃的提法。何為生態規劃?與傳統的規劃方法相比,生態規劃則更注重對于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文化系統的全面調查、分析、判斷。它是個介于純粹的自然主義和徹底的理性主義之間的一種科學態度,也是我們今后規劃設計的方向。
在當前城市快速工業化的背景下,城市建設開發活動對生態環境帶來的人工影響越來越強,并且已經成為影響城市生態環境的最主要因素。隨著生態學的發展,景觀生態學、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等理論的出現,也為生態規劃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讓我們每個設計者都擔負起自身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為創造適合我們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環境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