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永娟
摘 要: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使其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這對于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升我國的國家形象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文化軟權力;國家形象;傳統文化;公共外交
中圖分類號:B0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0-0048-02
在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主題的時代背景下,綜合國力的競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焦點。自從20世紀90年代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約瑟夫·奈提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權力,也包括以文化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權力”[1]“軟權力”逐漸被各國所重視。
一、文化軟權力與國家形象
約瑟夫·奈認為“軟權力”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優越性;二是在國際機制和制度上占有優勢。可見具有國內、國際雙重影響力的文化是軟權力的重要來源。一國的國家形象是該國所展示出來的外在形象,既包括國家本身的客觀實在的物質外在形象,同時它也是一國在人們頭腦中所形成的印象。也就是說一國的國家形象,不僅僅取決于該國具有什么樣的經濟、軍事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硬實力,不簡單得等同于國家的實際狀況,它在某種程度上又是被塑造的,同評價該國形象的公眾的主觀認知、情感認同、態度等是密切相關的。
而公眾的主觀認知、情感認同、態度等方面的因素則與一個國家文化方面的感染力是分不開的,因而一國文化軟權力的強弱與其國家形象的塑造有密切的關系。
1.文化軟權力強大促進國家形象的完善。構成國家形象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為物質要素、制度要素和精神要素三個層面,其中的精神要素包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社會意識兩個層面的內容,它是國家形象在國內民眾的文化心態及觀念形態上的對象化”。[2]一個具有強大文化軟權力的國家,它的民眾文化心態、價值觀念、素質情操等方面必然表現出與之相對應的層次。一國的形象首先要得到本國國內民眾的認可,隨之別的國家及其民眾才能對該國的形象有更正確的了解。當其他國家和民眾自愿的受到其強大文化軟權力的感染、影響,普遍接受他們的價值觀、文化方式時,該國的國家形象又在除了國內民眾接受以外的層面獲得了成功,國家形象的國內和國際兩方面才能統一。因此,一個國家如果具有強大吸引力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國內及國際的公民都能夠自愿的去追隨它的價值觀念,追求它所要達到的目標,那么該國的國家形象自然而然的就會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提升。
2.國家形象在提升文化軟實力中的作用。同樣,國家形象反過來也可以促進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高。好的國家形象有很強的說服力、感染力,可以增強本國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人民自覺的去維護國家形象,從而更好的服務于國家各方面的建設,促進國家發展目標的實現。經濟方面的發展是國家的有形資產,可以說良好的國家形象是一國非常重要的“無形”資產,它的吸引力可以轉化為良好的國際氛圍,在國際市場上可以得到更多的信任,提高國家吸引外資的能力、吸引旅游的能力、融資能力等等。同時,良好的國家形象也意味著更多的國際發言權。在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大國可以取得國際組織的信任,直接促進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提升中國國家形象過程中面對的主要問題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應該說中國已經擺脫了過去一窮二白的落后的國家形象。有人從中國發展的經驗中總結出“中國模式”或“北京共識”,與當年的“華盛頓共識”相比較,有部分人甚至認為“中國模式”在當前國際形勢發展的趨勢中更具吸引力。中國的這種發展模式,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受到推崇,紛紛學習這種漸進式改革發展方式。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這一點毋庸置疑。然而,在看到成就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存在的問題。
1.伴隨著中國迅速發展、強大過程的還有另外一種聲音——“中國威脅論”。“大國常常提防擁有大量人口、經濟增長快速的國家”。[3]由于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不同,西方一些國家一直把中國視為異類,中國的快速崛起引起了他們的極大恐慌。一方面“冷戰思維”,意識形態的差異使得西方國家缺乏對中國的了解,社會主義的中國強大起來必然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種種猜疑。另一方面,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片面追求國內經濟方面的建設,忽略了對外形象的塑造。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強大確實給西方發達國家帶來了危機感。自然資源、世界市場的爭奪,軍事力量的對比,國際地位的此消彼長,等等,在這些競爭中,中國所表現出來的日益強大的競爭力,不得不引起相關國家的警惕。
2.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國家形象嚴重受損。比如說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社會兩極分化現象越來越嚴重,人民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引起了很多不滿情緒;新農村建設還留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農業現代化水平與國際平均水平相差還很遠,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較慢,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完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轉變,資源浪費嚴重,同時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日益嚴重等等之類的現象,都極大地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再加上境外媒體的歪曲報道,在外國民眾眼中中國仍然是一個貧窮落后、沒有完全步入現代文明的國家,國內問題尚且處理不好,更無法讓國際社會的民眾信服。
三、改善中國國家形象的對策分析
國家軟權力最終會體現為一國對他國的影響力、吸引力,即他國自愿向自己學習的結果。一國不僅要致力于硬權力的提高,而且要讓他國接受自己的理念、模式,并吸引他們追隨,即提高軟權力,為本國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氛圍。
1.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當我們一提到日本人時就會想起他們的“武士道”精神,說到韓國人的時候自然而然的會想起他們堅忍不拔、頑強拼搏的民族性格,而美國人的民主、創新也成為很多國家人民追求的目標。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也應該樹立起自己獨特的標志性形象。而且作為一個擁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也應該把自己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繼續流傳下去。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很多都有著美好、崇高的寓意,都是中國人表達自己情感和理想的方式,比如說我們傳統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等等,以及很多少數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都有著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內涵。一方面政府要引導民眾,創造一個良好的發揚傳統文化的氛圍,比如國家調整法定假日的時間,這就給人民充分的時間去享受傳統節日帶來的歡樂;另一方面,加強年輕一代的教育,讓他們對傳統文化有所了解,如傳統的儒家思想以及其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2.堅持“中國模式”,繼續搞好中國現代文明的發展。改革開放時至今日,中國社會面貌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改革前的六、七十年代比,現代化程度得到很大提升。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的生活逐漸步入了現代化的層次,同時文化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代文明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生活方式的轉變,也是人生觀、價值觀重新確立的依據。我們如何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保持現代文明的繼續發展,這是提升文化軟實力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能得到“中國模式”或“北京共識”這樣的認可不容易,說明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果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認可。這樣的成功經驗我們應該繼續推廣,繼續發展。在“中國模式”下,繼續推進現代文明的不斷進步。
3.積極推廣公共外交,提升國家的公共外交水平。全球公民社會日益興起,使得廣大公民個人對社會的參與度大幅提高,包括對本國國內事務的參與和國際事務的關注。因此,一國的形象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民、個體對該國的認識。要改善國家形象,就必須要提升國家在公民眼中的形象,消除“中國威脅論”在他們心中引起的恐慌。在美國著名學者米爾斯海默的《大國政治的悲劇》中,對“中國威脅論”有著嚴密的理論推理,國家出于生存意志的需求,不斷的追求相對權力的提高,中國的發展也就是為了中國能夠更好的生存,而與中國社會制度、歷史文化傳統、國內政治或領導人意志等無關,要讓國際社會確切的知道中國的發展強大對其他國家和人民是有益無害的。而增強向國外民眾展示本國正面形象的能力, 提高本國的親和力是公共外交的重要使命之一。通過公共外交,包括信息傳播、文化交流、支持非政府組織等方式,擴大本國政府、公民與外國民眾的交流與溝通,較少誤解與歧視,增加互信和友誼,提高本國的對外形象和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約瑟夫·奈.硬權力與軟權力,門洪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張昆.國家形象傳播[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約翰·米爾斯海默.大國政治的悲劇[M].王義桅,唐小松,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劉明珍.公民社會與治理轉型——發展中國家的視角[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5]《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胡錦濤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6]潘勝軍.軟實力建設中國國際形象[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8,(2).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