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琳芬
摘要:我國新聞高等教育在近年得到迅猛發展,然而,過于專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造成學生基礎不扎實、缺乏發展潛力,難以達到新媒體時代的新要求。本文秉承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在分析專才教育所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闡述了通識教育的必要性,并重點結合高校新聞通識教育的特色與功效,就高校新聞通識教育的定位,課程體系建設,學生培養模式等問題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新聞教育;專才教育;通識教育;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G649.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0—0156—03
一、我國新聞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與隱憂
新中國新聞高等教育發端于20世紀5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高校新聞教育事業有了飛躍的進步和巨大的發展。1983年5月,中宣部和教育部聯合召開新中國建立以來的首次新聞教育工作座談會,決定加大新聞教育工作力度。由此,我國的新聞教育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出現了新聞教育的辦學熱潮,新聞專業在全國呈“遍地開花”之勢。至2002年初,已有232所高等院校開辦了與新聞傳播有關的專業,幾乎平均l0天就有一個新聞傳播專業點誕生。而到2004年底,全國開設新聞、傳播、公關、廣告學院、系、專業點“達到470余家,比上年增加了l10家,在校學生超過l0萬人……學生總數是1999年的7倍多。”[1]平均3天多就增加一個專業點,可謂迅猛之極。時至2008年,新聞傳媒專業博士后流動站已有人大、復旦、中國傳媒大學、北大、清華5個,博士學位授予點已達14家,碩士點達50余家,在校學生突破15萬人。[2]新聞傳媒教育事業基本上形成了種類比較豐富、層次比較齊全、分布相對均衡的辦學格局。
然而,我們在為中國新聞教育的蓬勃發展欣喜之際,也為新聞教育質量而深深憂慮。目前,新聞院校所培養的畢業生在數量上已經超過了媒體所需,但在質量上卻未能滿足媒體的需求。一些新聞媒體依然叫苦“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級新聞人才、復合型、融合型人才的短缺。新聞教育和媒體單位、媒介產業出現了“不對接”現象。從全國范圍看,新聞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并不理想,專業背景并沒有為他們在媒體求職中增加砝碼,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新聞專業畢業生的知識基礎和文化修養不夠,達不到媒體所要求的“復合型人才”的標準。大量的新聞傳播學院畢業生在筆試和面試中敗給法律、經濟、人文社科專業的畢業學生。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希光認為,中國新聞教育正漸漸背離新聞學的核心價值,新聞或傳播學院遠遠沒有使學生準備好理解世界的能力。“在新聞或傳播學院,學生被教授各種吸引眼球和注意力的技巧,而沒有學會全面、真實、公正地報道,并保持其科學可信度 ”“由于多數新聞或傳播學院學生沒有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方面的課程安排,他們在學識上沒有準備好報道復雜的現實世界,當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他們不知道到哪里尋找知情和權威的信源,也很難知道聲稱與核實、推論與證據、偏見與公平、偽科學與科學、非知情人和知情人的區別”。[3]
看來,新聞專業的學生知識狹窄,知識結構不合理、理論知識與實踐運用不匹配、技能單一、視野不寬、后勁不足成為不受用人單位歡迎,就業難,難就業的主要原因,而我國高校新聞課程過于專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導致這種局面的直接原因,不得不引起高等教育人士的反思。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比較強調專才教育,以培養社會所需的“對口專業人才”為目標。其價值取向的重心不在于受教育者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發展,而在于如何使受教育者能夠適應社會某一職業、行業的實際需要。因此,在我國大學教育的課程結構中,專業教育課程占據了很大的比重,教育目標淡化,無形中發展出“似乎上大學就是學專業,學專業就是求職”的普遍心理。在新聞院系里,新聞專業課急劇膨脹,越開越多,越開越細。1998年以后本科專業的學時總數大大壓縮,在學時壓縮的情況下,學校公共課如外語、馬列原理等不能減,可以減的一方面是某些課程的學時,另一方面就是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基礎課。過弱的文化陶冶使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思想底蘊不夠,新聞專業學生基礎薄弱,成了上手快,后勁不足的“萬金油”。 這種過分強調專業理論教學和專業技能訓練必然會造成學生基礎不扎實、缺乏發展潛力的弊病。
二、高校實施新聞通識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新聞通識教育的特色和功效
與專才教育相對應的是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通識教育不僅是素質教育最有效的實現方式,也是大學精神的課程實現方式。它是一種力圖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一定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與技能,個性得到比較全面發展的人才的教育理念或教育模式。通識教育價值取向的重心不在于受教育者學到多少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而在于其心智和潛能是否得到開發,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比較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否能夠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中安身立命。
新聞教育的目的不應當是狹義地為業界培訓稱職的新聞工作者,而應當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他們要會“跑”新聞,但更重要的是,他們要具有在把握社會“真實的整體”基礎上發掘新聞的能力;他們要講故事,掌握描述的基本功,但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從事味同嚼蠟的“淺描”,而是善長具有分析穿透力的“深描”;他們是專業人士,這不僅在于他們掌握了通過專門訓練得到的技能,更在于他們具有服務社會全體、倡揚公共利益、獻身社會福社的精神,并有將這種獻身精神滲透到日常工作之能力。[4]
如果把新聞教育的目的限定為培養新聞工作者就是把大學新聞教育矮化、職業化,甚至庸俗化;新聞是再現真實的特殊社會實踐,新聞教育的真義是使接受這種訓練的學生獲得賦予世界新的意義的能力,最大化個人現實生活的意義,而不是成為新聞作坊的工匠。新聞教育的最佳途徑是建立在扎實的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教育。
(二)新聞通識教育的意義
哈佛大學著名教授杜維明先生曾說過,大學不是一個專業訓練班,因為大學辦專業訓練班無法同企業相比。大學不是科技培訓處,因為科技培訓處有許多其它組織來完成。大學是一個全面的教育,應為學生將來終生的學習和持久的發展創造條件。如果沒有深厚的人文學科作為基礎,素質教育是沒有辦法發展的,素質教育不能發展,社會資本、文化能力和倫理智慧也沒有辦法發展。這樣教育只是變成基于科學技術對技術和專業知識的培養,而不能進入到對才能和智慧的提升,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5]
在全球化背景下,現代新聞傳媒趨向信息化、多元化、網絡化、融合化,對新聞傳媒從業人員的需求也呈現出多層次和多樣化、復合型的特征,中國新聞界需要的將是擁有各種專業知識背景、同時具有跨媒體工作能力的現代新聞人,這對新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我們不得不認識到,變革大學新聞教育的傳統培育模式,培育復合型的新聞傳媒人才,就必須通過通識教育模式的實現。
三、高校新聞通識教育的發展戰略
(一)建造科學的課程體系
課程是鍛造人才的模具。它關系到人的知識體系的建造。而知識體系對一個人的品質、胸懷、眼界、思維方式和專業能力有著決定性作用。實施通識教育,并不是割裂與專業教育的聯系。高校在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改革創新過程中,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必須攜手并進,共同為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服務。因此,通識教育以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在課程體系的構建過程中,除了以學科為單位劃分課程,更要考慮到每門課程與其他知識領域的聯系,強調知識的交叉性,豐富各模塊課程類別,重視核心課程和特色課程的建設。課程體系的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內部各種關系處理得當,不僅每門課程能各得其所,而且全部課程結合在一起能發揮整體優勢。從橫向專業課程的設置看,各門課程之間應該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關系;從縱向新聞專業知識和其他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知識的關系上看,各門課程之間應該是相互銜接,逐步遞進的關系。
美國一些高校的通識教育不是簡單地增加其他領域的知識,而較多地從其他學科中去吸收思想營養。如斯坦福大學規定,就讀的本科生必須在以下四個領域至少完成9門通識教育課程:領域1:人文學科導論(一年級每學季一門課);領域2:自然科學、應用科學和技術以及數學(三門課);領域3: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三門課);領域4:世界文化、美國文化和兩性研究(從三個亞領域的兩類課程中選擇,也可以用已選領域1和領域3的課程來滿足此要求)。每門課都是由一個特定題目來組織的。教學內容有一定的深度。而不是我們中國大學常見的那些“概論”知識。如“領域1”的課程基本上就是讀經典名著。從其各門課程的具體內容看,盡管各自的側重點可能有所不同,但幾乎每一門課都強調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它實行小組研討班教學。學生在課堂上感到如日常談話般。學生在聆聽、討論、閱讀和解釋課程題目時發展批判性思考和解釋技能。[6]
考慮到我國的國情,不能完全照辦美國的模式,但是也要有一個科學的規劃,才能改變目前混亂的狀態。根據未來學生畢業后的去向,在課程設置、實習安排、師資隊伍等方面都應予以調整。在本科階段,大一、大二一部分以新聞業務課和基礎課為主,一部分以人文和社會科學課程為主;大三、大四應大量開設各類選修、輔修課,這些課程的開設應遵循兩個流向:一是以培養采編業務能力、熟練駕馭現代傳播科技為主的實踐性、技能性課程;二是以理論探索、學科前沿、研究方法為主要內容的課程,側重培養學生分析、研究問題的能力,但是在這些課程的基礎上,還要開設一些高級的人文和社會科學課程擴展學生的知識范圍,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修。在本科畢業時,新聞專業學生依據自己所學專長,分流進入理想的領域,學習技能性應用的到新聞單位從事采編播,從事理論研究的繼續碩士、博士學位學習。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的調整,使整個教學模式呈現開放的態勢。[7]
(二)注重能力的培養
新聞專業的通識教育,要照顧到知識面的拓寬,更要強調能力培養。這是新聞學專業性質所決定的,它的確如人們所說,是“雜學”,廣泛涉及多學科領域。新聞專業的通識教育必須考慮這一特殊性。完整的新聞學教育包括理念的培養、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訓練,理念的培養重在強調新聞學的核心價值,培養學生對新聞工作的激情,知識的積累要廣博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知識做基礎,技能訓練既包括新聞采、寫、編、評的基本技能,還涵蓋利用新傳播媒介采、寫、編、評的操控能力,缺乏任何一項的新聞教育都不能培養出合格的人才。但是我國的新聞教育一向以傳授知識為主,“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旨在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內容,人才的培養只是為了滿足一般新聞報道工作的需求,對于能力的培養并沒有引起重視。每個人的知識面都有其局限性,而能力的培養則可引發知識創新。美國等國的通識教育,都以能力培養為取向。以哈佛大學為例,通識課的第一門課是歷史和社會分析。但此歷史學的不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而是歷史中的一個片斷,如法國大革命,或五四運動,或者是明清的轉型之間,或唐代建國。要對此歷史片斷進行分析。可見其側重點在能力培養而不是知識積累。所以,我們新聞教育的畢業生只能滿足一般的新聞業務工作,但是國外的學生卻有“能力”進入角色,勝任不同層次與方向的工作。
新聞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人們往往比較強調動手能力與實踐能力,而可能忽視思維能力等的培養。據哈佛大學的學者研究,一個人的知識只有20%是學校獲得的。其余8O%是在走出學校后在工作、生活的壓力下獲得的。所以,大學應當注意夯實學生專業基礎理論功底,重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知識自我更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徐曉紅.李端生.我國高校當前新聞教育改革探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2]江凌.新聞傳媒教育與媒介產業需求的“不對接”——基于全球化大學通識教育背景下新聞傳媒教育的變革與發展(之二)[J].新聞傳播,2009,(2).
[3]李希光.新聞教育改革的希望在哪里[J].新聞與寫作,2008,(5).
[4]潘忠黨.解讀凱利·新聞教育·新聞與傳播之別〔EB/OL].http://www.zijin.net/get/joumalisml/2006_03_05_3095.shtml.
[5]杜維明.人文學與知識社會——兼談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J].開放時代,2005,(2).
[6]張曉鵬.通識教育中外比較:我們的理念偏差[N].中國教育報,2006-11-03,(4).
[7]童兵,高金萍.21世紀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發展趨勢初探[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
The Significance of Journalism General Education and Study on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
Xiao Linfen
(The Center of General Education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dong, Guangzhou, 510006)
Abstract: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journalism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overduely specialized nurturance and training of talented people leads to lacking of profundity and potential and hard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era of new media. The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in special education and formulate the necessity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effects and position of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and on the basis puts forth the consideration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a, training model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Journalism Education,Gener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