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路
近年來,縣域經濟發展迅速提升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重點”和“難點”。稱其為“熱點”,是因為縣域經濟這一概念一經提出,便很快得到經濟界、理論界尤其是地方各級政府的熱議和響應,盡管縣域經濟的概念和內涵有待進一步科學界定和完善,但發展縣域經濟的行動可謂如火如荼。稱其為“重點”,是因為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基礎性地位。據統計,截至2008年底,全國縣級行政區劃共有2860個(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全國縣域內國土面積有896萬多平方公里,超過全國國土總面積的93%;全國縣域內人口總數達到9.35億,占全國總人口的73.3%,全國縣域經濟的GDP達5.7萬億元,占全國GDP的54.5%。可見,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各項指標中均占到絕對比重。稱其為“難點”,是因為國內縣域經濟總體發展不平衡,區域經濟內部資源配置、發展規模、發展速度存在差異,縣域經濟又是城鄉經濟的接合部、匯合點,面臨著“三農”問題難點,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還面臨著資金匱乏、人才短缺、觀念滯后等一系列困擾縣域經濟健康發展的難題。
盡管西部縣域經濟的發展存在許多地方差別,但歸根結底,謀求縣域經濟發展應當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立足實地,放眼長遠,堅持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此,應當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的關系。
一、正確處理好縣域經濟發展與宏觀經濟調控的關系
宏觀經濟調控不僅是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是指導區域經濟、縣域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外部條件。因此,宏觀經濟調控與縣域經濟發展相互依存、相輔相成。
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為西部縣域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這就是要在保增長、保就業、保民生、保穩定的政策前提下,充分借助西部在擴大內需方面所處的位置優勢,深入挖掘地方市場所蘊藏的巨大潛力,為擴大消費需求創造條件,建立健全農民工創業、培訓、再就業等多種機制,引導和幫助農民工實現向農業產業化的轉移。西部地區縣委、政府要緊緊抓住東部產業西移的機遇,為承接產業轉移做好橋梁和紐帶,并積極提供組織協調和政策支持,建立穩定高效的操作協調機制,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加快產業對接、轉移承接,以及重點行業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升級步伐,轉變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為宏觀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正確處理好縣域經濟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縣域經濟是狹義的區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的最小單位。近年來,縣域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受到了區域經濟中城市經濟的沖撞,但作為區域經濟的基本單元,縣域經濟與區域經濟的依存度、融合度越來越高,二者互為表里、有機循環,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縣域經濟要尋求發展,就必須與區域經濟產生緊密的聯系,必須與區域經濟進行協作,必須通過以商品介入區域流通、以產業介入區域轉移、以生產要素介入區域流動等形式獲得自己的發展機會和成長空間,必須通過資源的供需、配置和轉換,實現與區域經濟的循環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才能確保自身循環的不致枯竭。
縣域經濟要介入區域經濟循環,必須確定自我優勢,找準發展定位,突出產業特色,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必須找準所在區域的增長極,加強跨縣市多層次合作,主動依托大中城市,通過產業轉移、產業協作,集中吸納中心城市資金、技術和人才,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必須以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城鎮化進程,以城鎮化推進產業結構優化。
西部縣域經濟還必須以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這四類不同的主體功能區域規劃為前提,以此調整縣域經濟的發展方向,堅持走有序發展、健康發展、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正確處理好縣域經濟發展要素之間的關系
一是觀念標準與觀念創新的關系。西部大開發,人是關鍵因素,而人的關鍵因素在于觀念,觀念決定取向,觀念制勝未來。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樹立科學發展的眼光,建立健全標準評價體系和監督執行體系,及時更新觀念、創新觀念、檢驗觀念,使其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理念先導和理論支撐。
二是優惠政策與優質服務的關系。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起點低、基礎薄弱,需要國家給予優惠政策扶持。
優惠的政策與優質的服務,是吸引外資投資興業不可或缺的兩翼,兩者相輔相成。優惠的政策,固然是吸引外資的重要條件,但優質的服務則是留住外資、擴容外資的根本保障,是打造地方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只有做好優質服務,優惠政策才能落到實處、發揮效能。
三是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關系。
西部縣域經濟要謀求發展,就必須樹立“非公有制經濟是縣域經濟的第一主體”這一觀念,提高縣域經濟中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在政策、資金、土地、稅收等方面為非公有制企業提供支持和便利,鼓勵、吸引更多的非公有制企業落戶本地、興業樂業。縣委、政府還應當進一步創新發展理念、改革企業制度,通過政府組織培訓、調解結構、信息支持等措施,促進非公有制企業的二次創業,幫助企業切實解決二次創業中所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四是主導產業與多元化產業的關系。主導產業是縣域經濟的支柱,多元化產業是縣域經濟的補充。發展西部縣域經濟,必須處理好主導產業與多元化產業的關系。總體目標應當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不能“四面出擊”、“八面開花”。
要根據自身資源稟賦狀況明確產業定位,在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的同時,還應當不失時機地發展多元化產業,各產業之間應形成鏈條,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形成良性互動、循環發展。
五是引進外部資金與利用民間資金的關系。資金短缺一直是制約西部貧困地區發展的主要因素,引進外部資金成為今年來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所倚重的重要手段。
目前,西部地區許多縣存在資金短缺、銀行大量存差,以及資金大量外流的多重困難,民間資本在西部地方金融機構中占有相當的存比,但沒有介入地方經濟循環。因此,西部地區地方政府應當充分認識民間資本對于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在融資方式、投資渠道、投資回報、分配機制等方面尋求創新和突破,為民間資本的介入營造公正、公平、公開的競爭環境,使民間資本與外部資金享有同等的待遇和同等的權益,引導民間資本介入地方經濟的同步循環和健康發展。
六是開發與保護的關系。西部地區地大物博,礦藏豐富,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原生態地貌,這是西部地方經濟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障。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文明戰略應當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中之重,也是西部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絕不可熟視無睹或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