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沛英
影響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有兩個原因:一是農業生產方式落后,分散封閉的家庭經營方式制約農民增收;二是農戶經營始終邁不過市場經濟這一關口。市場經濟對弱勢經濟而言,是難以逾越的鴻溝。沒有新增資本,形不成擴大再生產態勢,收入當然難以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對農民增收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官讓民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政策開始放開,在逐漸推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同時,放開“文革”期間對農民的種種限制,鼓勵農民盡快富裕起來;第二階段是“官逼民富”,“牛不吃草強摁頭”。上世紀90年代后期,農村改革開放的政策潛力發揮到極致,政策上再沒有可放的了,而農民增收卻出現了反復,“九五”期間農民收入進入最低增長時期,農村干部這時候想出各種辦法逼民致富,甚至用攤派的形式讓農民摘某某產業。第三階段是“官扶民富”。2004年以來,國家加大對“三農”投人,減免、直至最后取消農業稅、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投入,推行農村合作醫療、退耕還林和對農業生產實行“四補”(種糧、籽種、農資綜合和購買農機),農民的補貼性收入增長較多,生活狀態大為改觀。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農產品的經營風險非常大。生產成本高,銷售壓力大,大多數農民不具備市場經濟環境下經營農業的能力。所以,要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必須在生產方式上大膽創新,解決生產關系問題。要組織農民闖市場,用一定的組織形式把農民綁在一塊依靠企業的組織機制和經營機制搞農業規模經營。我把這種企業化經營之路歸結為20個字五句話。叫做“資本下鄉,農民進城,村基一體,土地倒包,農民雙身”。資本下鄉指吸引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將農民組織起來共同致富;農民進城指外出打工的青年農民;村基一體指村委會和村合作經濟組織與生產基地組織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土地倒包指農民的承包地使用權變成支配權,然后倒包給涉農企業,農民雙身指農民以出租地的身份拿地租,另外年齡大的農民給涉農企業打工掙工資。
為了實現農業企業化經營,首先要解決農戶經營過于分散和不守市場規則的問題。可選擇的路徑有:(1)通過承包地入股的形式回到原來的集體所有、集體經營、記工分配的經營模式。讓基層干部承擔經營風險責任,農民出工掙工錢。(2)培養經營大戶。讓有經營能力的人承擔經營風險,農民只當工人掙工資。(3)發展利益共沾、風險共擔的專業合作社,加之以必要的農業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