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艷
這是一個遲到的正義。讓人感到欣慰和酸澀:這又是一起原本不該發生的悲劇。如今。相關部門和責任人已經被問責,但我們的思考卻不能停息,因為“開胸驗肺”是一張悲情試紙,它檢驗了制度的缺漏。
河南省新密市劉寨鎮農民張海超“開胸驗肺”事件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7月29日,張海超向媒體證實其已被認定為工傷,并已申請傷殘鑒定。
這是一個遲到的正義,讓人感到欣慰和酸澀;這又是一起原本不該發生的悲劇。如今,相關部門和責任人已經被問責,但我們的思考卻不能停息,因為“開胸驗肺”是一張悲情試紙,它檢驗了制度的缺漏。
真誤診還是做假證?
“開胸驗肺”,比電影更像電影。具有戲劇性的看點分別是:第一,“具備鑒定資格的機構”將塵肺鑒定為肺結核。第二,工會負責人和有關領導的關懷是在開胸之后。第三,張海超用生命做賭注確診了他的職業病,卻還是看不起病。第四,救助金,第一次和第二次差距相當大。
7月28日,中共鄭州市委對鄭州市職業病防治所給予通報批評,對相關責任人作出停職、免職和撤銷執業資格等處罰。
至于各人在此事件中的角色分飾、責任區分,卻被這份語氣匆匆的“判決書”統統省略。但至少有一件事不容回避,鄭州市職業病防治所“無塵肺O期(醫學觀察)合并肺結核”這一診斷證明,到底是無心為之的誤診,還是明知故犯的做假證。
須知正是這輕飄飄的證明重若干鈞,壓斷了張海超尋求救濟之路,逼出了“開胸驗肺”的自殘之舉。按照《職業病防治法》,只有職業病病人能“依法享受國家規定的職業病待遇”,這意味著沒有職防所的職業病證明,就沒有一切:沒有工傷待遇,沒有對企業提起索賠的權利,甚至拿不到一粒救命的藥丸。
行政問責不能覆蓋法律追究。即使是漏洞百出的“惡法”,《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也有跡可循,“職業病診斷機構依法獨立行使診斷權,并對其做出的診斷結論承擔責任”,針對“出具虛假證明文件的”,“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為什么“憑胸片肉眼就能看出是塵肺”,鄭州職防所竟然“做出這么低級的誤診”?假設“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想象,公眾的合理聯想鏈條完全成形。從鄭州市職防所因手續不全拒絕診病,到張海超長時間的上訪求助,再到鄭州振東耐磨材料有限公司在當地的“明星企業”稱號,鄭州職防所的作為與不作為都令人生疑。
按圖索驥,令人感到寒心的,不僅是制度的缺欠,還有人心的冷漠。
公民健康權之殤
《職業病防治法》是2002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到張海超“開胸驗肺”,已經過去了7個年頭,但職業病患者的維權之路依然長路漫漫。張海超的無奈與痛苦向我們呈現了這樣兩個可怕的制度“黑洞”:一是當事企業自證“有罪”,二是獨家壟斷的職業病鑒定機制。
張海超之所以喪失了最好的治療時機,就是因為他曾經供職的鄭州振東耐磨材料有限公司拒絕提供鑒定所需要的職業史證明書、職業健康監護檔案、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工作場所歷年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資料等多種證明。
張海超之所以“開胸驗肺”,直接的動因是鄭州市職業病防治所給出的診斷結果:肺結核。這是一個令人絕望的結果。因為這樣的結果就意味著,身患塵肺的張海超無法獲得職業病治療的基本藥物。哪怕北京協和醫院這樣名聲赫赫的醫院給出塵肺結論,也無濟于事。
若沒有輿論關注,若沒有領導批示,若沒有衛生部督導,哪怕他已經“開胸驗肺”,他等來的一樣是令人絕望的結論。癥結就在于獨家壟斷的職業病診斷與鑒定制度。除此一家,別無分店!硬生生地造就了一個特權機構。
制度是有缺陷的,但“開胸驗肺”并不能完全歸罪于制度。在張海超的維權路上,工會、勞動保障、衛生、安監、民政等部門,哪怕有一個部門較一下真,就有可能阻止悲劇的發生。但張海超兩年的漫漫維權,等來的只是一次又一次失望。而被國家法律賦予了特權的職業病防治機構,他們的冷漠更是讓人寒心。且不去說什么制度,我們想問的是,哪怕作為一個具體的人,這些人最基本的善良與悲憫在哪里?對公民生命健康漠視如斯,職業道德與職業良知何在?在“獨門獨店”的職業病鑒定體系背后,潛伏著怎樣的灰色利益格局?
張海超的勇氣背后是怎么深沉而悲涼的無奈啊!他以自己最悲情的疼痛提醒我們:對于公民健康權的保障,遠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樂觀。
誰還需要“開胸驗肺”?
“開胸驗肺”,足以把現代人“雷”得目瞪口呆。因為現代人無法想象、更不敢相信,憑借十分發達的現代醫療診斷技術,竟然無法確診沒有多少難度的塵肺病,要逼得勞動者采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自證其病”,讓勞動者喪失了基本的人格和尊嚴。
這樣的事件發生在21世紀的中國,絕不僅僅是對個人人格的侮辱,更是中國法治建設和勞動保護的恥辱。這要求我們要有與張海超“開胸驗肺”同樣的毅力和勇氣,對我們的勞動保護立法進行嚴格審檢,甚至也不妨來一次悲壯的“開胸驗肺”。
在“開胸驗肺”事件發生后,除了落實人為方面的因素外,各界已經充分意識到了立法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也在深刻剖析事件背后的制度因素,甚至新華社都公開發文呼吁,“職業病防治‘有關規定該改改了!”
事實上,這些制度缺陷已不新鮮,早在2008年1月衛生部就下發通知,針對修訂《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征求意見,并隨通知下發了辦法修訂稿,而在修訂說明中更是詳細地列舉了現行辦法存在的主要缺陷和問題,其中就包括勞動者申請診斷難、職業病診斷機構受理診斷難、難以做出診斷等問題,可以說條條切中要害,修訂稿也正是針對這些突出問題進行修改完善的。然而,時過一年半有余,卻至今不見正式修改辦法的頒布,真讓人感嘆相關制度健全完善的速度和效率!更讓人不解的是,近日衛生部新聞發言人竟然對外宣布上述辦法“暫不修訂”。
不過,我們也似乎看到了“開胸驗肺”事件的積極效應,職能部門已有完善制度的具體行動,這是值得欣賞的。比如,衛生部已經變通了上述辦法中要求用人單位提供相關資料的規定,并啟動了全國職業病診斷與鑒定工作現狀調查,另外日前還發布新版《塵肺病診斷標準》。
張海超是勇敢而可敬的。他以近乎殘酷的自戕行為,刺穿了體制的積弊,也刺痛了社會的良知。在熱血面前,制度不會永遠冰冷。倘若開胸之舉能夠催生體制變革,讓“人人享有職業健康”納入法治軌道,那將是中國職業病防治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