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霞
摘要對于渙釋馬克思主義哲學最科學的解釋就是融合了中國傳統哲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并最終被易于為大眾所接受的語言符號所詮釋出來的能夠被大眾所接受、所理解并最終被有效利用著去指導他們的行為的哲學。
關鍵詞渙釋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 中國哲學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364-02
一、引言
根據一次非正式調查的結果顯示,中國有相當一部分人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簡單的理解為“聯系、矛盾與發展”,而對于這一世界性經典理論著作,更有相當一部分人表示出了“敬而遠之”的態度,這歸屬于人的一種通病,好像無論什么道理,只要上升到理論的層次,無形之中也就和接觸它的人之間畫上了一道難以逾越的“代溝”,最簡單的原因言其索然無味,高尚一些的理由稱之為晦澀難懂,然而哲學并不是虛無縹緲的學問它的蹤跡可以在日常生活里找到,“渙釋學”因此而來。
二、關于“渙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釋
“渙”字聲同于“換”,有轉換、變通的意思,其偏旁為“水”,取自道家創始人老子的思想精髓,老子一生從“水”中參透道理無數,對水大加贊揚的文字也不在少數,因此,“渙”字表面取轉換變通之意,實質上也融合了中國傳統哲學——道家思想在其中;“釋”表面上取“解釋、注釋”之意,實質上是為了將最早傳入中國并且為中國人接受了上千年的佛教思想溶于其中。
由此,“渙釋”一詞,取變通、解釋之意,囊括代表中國古典哲學的“道家思想”以及為中國人吸收了的“佛家思想”于一體,實際上在詮釋一種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思想交融,這些思想交融的成果最終可以通過有效的變通轉換為易于被大眾所接受的語言符號,從而解釋給大眾聽以期最終被大眾所接受并為其成功運用。
“渙釋馬克思主義哲學”,顧名思義,是“渙釋學”的一個分支,即將大眾認為晦澀難懂的極為枯燥的理論問題通過合理的變通解釋為易于被大眾所接受的語言符號,從而真正地被大眾所吸收并合理運用的學科。在將理論語言解釋變通為通俗易懂的語言符號的過程之中,將不可避免地引入中國人自的哲學,即道家的主要思想,以及早就被中國人所接受的佛教思想,當然也會加入其它的,諸如孔子、孫子在內的所有中國古典哲學思想的精粹,道家與佛家只具代表性,不具總體性,而“渙釋”的目的則在于將“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國際經典哲學理論,轉化為真正被國人所接受所吸收所有效運用的哲學。
三、渙釋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的必要性
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和本質要求,正如開篇筆者所提及的,當代有相當一部分人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簡單地理解為“聯系、矛盾與發展”,對這一經典的國際理論著作缺乏深究性地思索,更有甚者,在中國大學生當中面對“馬哲”這一必修理論課表現出了極大的厭倦情緒的情況比比皆是,這些大學生普遍感覺這種極其枯燥的理論思想離自己的生活太過遙遠,很難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這也就是那道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難以逾越的“代溝”,而“渙釋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扮演的角色正是一架凌駕于這條代溝之上的“橋梁”,不難想象,一節單純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課對學生所產生的吸引力將遠遠遜色于一節用馬哲的思想指導大學生進行畢業創業的課程,而實質上,兩節課程的本質思想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它的創始人都是那個著名的猶太人,一位通過思想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的偉大的里程碑式人物。因此,渙釋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的必要性就在于提高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接受率和大眾利用率。
四、渙釋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的依據
(一)歷史淵源
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就已經有了自己的以“道家思想”為代表的古典哲學,而且翻開《道德經》,其中更不乏與馬哲道理相通的語句,此外,中國的哲學思想也深深地融合進了包括《論語》、《孫子兵法》、《孟子》乃至“唐詩宋詞”在內的幾乎所有的古代著作里,有了如此深厚的哲學底蘊,但遺憾的是,時至近日,都沒有一個學者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古典哲學理論的融合問題上展開自己的研究,更為可笑的是,歷來,教育界從中學到各大高校的課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都被視為重點科目,但是對于中國的本土哲學卻歷來都是疏于關注。
因此,渙釋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為了擺脫中國古典哲學的尷尬境遇,促進中西哲學的大融合而提出的,只有具備了“中國元素”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真正為國人所理解,并最終接受直至成功吸收。
(二)成功典范
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其中最著名也最廣為周知的就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八榮八恥”等關乎中國社稷的著名理論,因此,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也是情理之中并且勢在必行的,但是,簡單地將“渙釋馬克思主義”哲學解釋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又是遠遠不夠的,正如筆者上面提到的,渙釋的目的在于在對看似枯燥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語言進行轉化的過程中能夠將其成功地轉變為能夠被眾人所理解并最終接受的相對大眾化的“語言符號”,這也是渙釋的最終意義所在。
(三)現實需要
從當代中國人的生活節奏可以看出,社會上整體(下轉第371頁)(上接第364頁)節奏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三個字“亂、快、散”,這種特征發端于80后,從前幾年流行的青春派小說里便可窺得一斑,究其原因,80后一代很難找到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行為歸屬,簡而言之,他們普遍追求的所謂的“個性”在鏤空了本質的思想信仰之后是不堪一擊的,缺乏了價值準則的人生讓他們急于尋找自己的思想重心,從這個角度來講,社會也就有責任為他們提供這樣一種哲學,即脫胎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融合了中國古典優秀哲學思想的哲學,最重要的是,新技術革命推動下的快節奏的生活是不會提供給他們去細細地抱著一本他們認為“枯燥無味”的理論書籍去探索去研究并最終去利用的相對“漫長”的時間的,因此,這也就更加有力地證明了必須有這樣一種哲學的出現,即一本可以囊括中外哲學思想而依然具有親和力的,可以用大眾化的語言符號進行詮釋的——渙釋馬克思主義哲學。
五、渙釋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可能性
渙釋學的提出在本文中初次涉及到,但是關于這方面的實踐上的例子卻早已經產生了,其中于丹老師對于《論語》的講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對于她的講述是否正如時下學術界某些學者所提出的,已經扭曲了孔老夫子本來的意思這一觀點,這里不做評論,唯一值得肯定的是,她率先將孔子的思想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通過易于被大眾接受的語言符號講述出來,并最終使她的聽眾受益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從這個角度來講,這種“渙釋學”的講述也是非常成功的。
就馬克思主義哲學而言,渙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現更是有其現實的可能性的。
首先,很多高校研究馬哲的教授學者們早有嘗試著將馬哲極富理論性的語言演變成通俗易懂的符號,通過一些現實的例子講述出來,用于指導學生的大學規劃、畢業實踐以及創業實戰等,這實質上是渙釋馬克思主義的胚體,最終的演化結果也就是渙釋馬克思主義所要達到的的結果。
其次,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門從根本上指導人類行為的哲學,其最終的價值在于被每一個人所接受并得到有效的利用,渙釋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應這一本質價值要求而生的,而加入了“中國元素”的渙釋馬克思主義哲學則更容易被國人所接受。
六、總結
對于渙釋馬克思主義哲學最科學的解釋就是,融合了中國傳統哲學的馬克思主義,并最終被易于為大眾所接受的語言符號所詮釋出來的能夠被每一位國人所接受、所理解并最終被有效利用著去指導他們的行為的哲學。
渙釋的目的在于提高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親和力,從而增加其社會被接受率和利用率,最終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入其讀者的骨髓,變成真正使社會每一分子受益的“大眾哲學”。
參考文獻:
[1]艾思奇.大眾哲學. 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
[2]孫伯良.專題: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十七大報告解讀: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2007(12).
[3]列寧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陳方,劉田輝.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云南社會科學.2008.
[5]江澤民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9).
[6]王聯斌.如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文匯報.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