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著力加強以敬業和誠信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當前大學生誠信狀況多樣化,結合高校圖書館德育功能,創造良好的社會誠信環境,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 誠信缺失 高校圖書館 誠信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720111-01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在人類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均有極其重要的價值。“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是胡錦濤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方面。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發揮其誠信教育的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是高校圖書館工作的重要內容。
一、當前大學生誠信缺失的主要方面
當前大學生誠信道德缺失,體現在思想觀、價值觀等各個方面:
1.破壞公共環境。圖書館是一個學習、研究的重要場所,其環境保持安定有序是圖書館最基本要求。可是部分學生進入圖書館內時不講公共衛生,衣著不整、大聲喧嘩、隨地亂丟雜物、吃東西、有的甚至在室內接收手機等。
2.書刊錯架亂架現象嚴重。當前大部分圖書館采取開架借閱,讀者可以自由借閱,極大方便了讀者,但是部分學生不了解圖書館的這一服務模式,不尊重工作人員的勞動,取下書架的圖書隨手亂放,造成錯架亂架現象,影響他人查找,也加重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難度。
3.逾期不還現象不止。由于圖書館的圖書是有限的,為了加快圖書的流通,提高利用率,維護大多數學生的權益,圖書館對不同專業制定了借閱期限管理制度,對逾期不還者進行一定的處罰。但逾期不還的情況仍很嚴重。
4.污損書刊現象嚴重。部分學生隨意在書刊上涂劃或自以為是進行所謂批注,甚至是將自己所需的知識內容剪裁、撕去,使部分圖書特別是時尚雜志面目全非,破壞率及高。
5.書刊丟失不斷:書刊丟失是圖書館常見的現象,盡管丟書并非讀者的主觀意愿,但是也不排除部分讀者在圖書保管上的主觀過失,甚至謊稱丟書而惡意占有對自己有特別價值的圖書。另外,竟然有學生在不辦理借閱手續的情況下將書帶出書庫,竊為己有。
6.網絡誠信缺失。目前網絡道德缺失是大學生誠信缺失的新現象。在電子閱覽室,惡意下載軟件并運行,造成機器故障或破壞局域網,嚴重的造成網絡癱瘓;個別學生未經允許通過非法帳號或盜用他人帳號進入網絡,瀏覽不健康的內容等行為。這些都反映了當代大學生令人擔憂的思想道德狀況。
二、當前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當前大學生在行為、思想和價值觀等方面出現了多元化,在給高校德育工作帶來新氣象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主要影響如下:
(一)社會轉型對大學生誠信的影響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1]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經濟全球化必然要求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正在發生變化。講求公平公正、開拓進取等觀念成為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主流。但是市場經濟帶有的功利性和競爭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價值觀念泛濫;再加上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完善,新的道德體系構建不健全,這在一定時期造成大學生價值觀的轉變,甚至造成部分大學生理想和信念的危機,從而導致了誠信的滑坡。
(二)高校德育教育滯后的影響
首先是德育教育內容滯后。長期以來,我國的道德教育不能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教育內容過多地停留在課本上。其次是道德教育的方法滯后,簡單說教,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道德知識的傳授的確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更為重要的是道德行為的養成。我們進行德育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而在道德教育中,卻偏偏缺少了這一重要的環節;有些德育教育工作者缺乏應有的工作熱情;這些都對大學生的誠信觀念的形成產生負面影響。
(三)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影響
當前我國的社會信用管理制度的建設比較落后,特別是個人信用體系尚未建立,對于個人的誠信缺乏有效的評價和懲戒機制;同樣,在高校里,自律性強、誠實守信的學生,往往得不到鼓勵;而對那些不講誠信、善于投機取巧者,學校和社會也沒能給予應有的法紀處分和道德譴責。種種原因致使大學生的不誠信行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
(四)圖書館管理及服務欠缺的影響
當前,高校圖書館制度存在不合理化。在許多大學圖書館中,借書證就分了多種,比如老師的借書證能借30本,研究生的借書證能借20本,本科生的借書證只能借8本了,借閱時間的長短也不同。某些閱覽室只有老師能進,一些則只有老師和研究生能進,學生面對不平等的對待,難免會做出失信的行為。
三、圖書館誠信教育應采取的措施和對策
誠信教育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圖書館作為學校的第二課堂,是誠信教育的重要陣地。
(一)圖書館應加強思想教育,重視宣傳工作
圖書館誠信建設,觀念是先導。而一個人的觀念的形成包括個人及環境兩種因素的作用。因此要培養大學生的誠信,則必須重視圖書館環境誠信教育。充分利用館設做學術報告、開辦展覽廳,聘請專家講授從誠信的現象講到誠信的意義以及不誠信的危害,讓大學生明白誠信的內涵,用事實案例使同學們受到啟發。在同學中形成“人人談誠信,處處講誠信”的氛圍和“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背信棄義為恥”的校園風氣。因此加強高校學生誠信教育,是我們解決當前難題,完成歷史使命的重要途徑。[2]
(二)建立讀者誠信檔案,強化讀者誠信觀
所謂的懲罰機制就是公開單位及個人的不良信用記錄,使不講信用的人不能方便地生活在社會上,所以機制是信用管理的殺手锏。在圖書館的管理數據庫中,保存著讀者的借還書記錄,我們可以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形成讀者的圖書館信用檔案。內容包括借還書次數及有無偷書行為等。高校圖書館可以從教育的角度出發,考慮公開有不良記錄的讀者名字,并制定相應的懲罰規則。只有讓失信的學生付出一定的代價,他才會約束自己的行為,養成誠實守信的好習慣。對信用記錄良好的學生則給予獎勵。只有這樣才更能激發出學生的誠信觀念,形成誠信的良性循環機制。只有這樣,圖書館的誠信教育職能才能落到實處。
(三)樹圖書館誠信形象
首先是館員要誠實守信地為讀者服務,自覺地把誠信問題與工作職責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通過言傳身教,用誠信的人格為學生樹立榜樣。館員與讀者之間互相理解,從而營造良好的誠信氛圍。其次是圖書館要講誠信,辦事要公平。如圖書館窗口應全面的對讀者開放,我們不能因為圖書的珍貴,就限制部分大學生閱讀。服務質量是圖書館的生命力,也是誠信原則最直觀的體現。這就要求圖書館應以人為本、以誠信為本,踏踏實實地做好工作。
總之,圖書館不僅要誠信服務于讀者,更要帶動大學生樹立誠實守信的思想觀,使圖書館的誠信環境逐步得到改善;只有形成一種合力,我們大學生才能成為講誠信的一代,我們的社會才能成為誠信、和諧的社會。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A].當前政治理論教育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
[2]周蘭珍,生態倫理與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404-406.
[3]洪躍雄,誠、信辨析與大學生誠信教育[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06,4:94.
[4]高瑩,圖書館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誠信道德教育的思考[J].圖書館論壇,2006,4:226.
[5]趙云譚、遠宏,論大學生的誠信缺失與圖書館誠信教育功能[J].圖書館學研究,2006,6:96-97.
[6]陳近,讀者誠信論[J].圖書館論壇,2005,2:222.
作者簡介:
沈洪霞(1975-),女,法學碩士學位,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工作,圖書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