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雅麗 張常新
摘要:對當前村鎮空間結構的研究成果從其內涵、形態、演化過程與演化特征、影響因素與動力以及村鎮空間結構的重組等方面進行了梳理;研究發現目前對村鎮空間結構的研究在各方面均有所涉及與理論創新,但研究仍然是零散的、不成體系的,對村鎮空間結構演變的動力機制和趨勢等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而對村鎮空間結構效益、各種因素對村鎮空間結構影響程度的定量評價方面還沒有涉及。
關鍵詞:村鎮;空間結構;綜述
中圖分類號:F29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2-0150-02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現有的適應于二元體制的村鎮空間格局必須也正在進行適應性調整。但這一自調整過程總是滯后于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通過人為干預和科學引導加速村鎮空間結構的轉型是區域發展的客觀要求。對村鎮空間結構的研究也日益受到諸多學者的關注,并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文章將對當前村鎮空間結構理論、實踐研究成果從內涵、形態、演化過程與演化特征、影響因素與動力以及村鎮空間結構的重組等方面予以梳理,以期為建立和完善村鎮空間結構理論框架,進而為社會主義新農建設和城鄉規劃提供理論依據。
一、村鎮空間結構研究
1村鎮空間結構的內涵界定
在目前空間結構的研究理論中,對村鎮空間結構內涵還沒有一個普遍被認可的明確界定。文章認為村鎮是指村莊、集鎮、縣城以外的建制鎮;空間結構是人類活動作用于一定地域范圍內所形成的組織形式。這種空間組織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以資源開發和人類經濟活動場所為載荷的經濟地域單元的空間分異和組織關系;第二,空間實體構成的某種等級規模體系;第三,各種空間實體之間相互聯系而形成的某種要素流的形式?;谝陨系恼J識,村鎮空間結構可以理解為村鎮地域范圍內,各空間經濟單元之間內在的具有相對穩定而又包含變化的空間分布和等級規模關系。
2村鎮空間結構形態研究
對于村鎮空間結構形態的研究,從絕對意義上說,國內外專門研究的理論較少,一般都是以鄉村或農村空間為主題進行研究,曾菊新(1996)在《空間經濟:系統與結構》定義的農村空間結構基本模式主要有:“離散型”、“條狀型”、“集聚型”Ⅲ。國外學者施堅雅(1998)通過研究成都平原鄉村市場的分布,闡述了中國文化背景下區域城鎮和居民點分布結構模式,指出中國傳統村莊市集空間分布具有六邊形的特征,符合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金兆森等(1999)提出,鎮村體系空間布局形式有集中式、衛星式、自由式三種;另外許多學者結合某一研究地域,分析提出了當地村鎮空間的結構模式。如陳曉鍵、陳宗興(1993)從分析提出,關中地區鄉村聚落分布形成了集聚型街區聚落、集聚型非街區聚落、散漫型聚落三種聚落類型。段進(2002)、段瑞蘭(2003)、王躍(2005)、陳志文、李惠娟(2007)等也就具體地域的村鎮空間特征作了一定的研究。
3關于村鎮空間結構演變過程研究
村鎮空間結構是個動態過程,在其不同發展階段中,其空間結構構架的重心存在客觀的差異。因此,村鎮空間結構的研究就需要研究大量不同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地區的村鎮空間結構演化過程,從中歸納和總結出一般規律,從而構建區域村鎮空間結構發展變化的時序圖譜。
國外研究中普朗特與羅吉斯對鄉村空間結構演變過程的研究具有較大影響。普朗特把鄉村聚落空間結構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未中心化階段、沒有鄉村市集的中心化階段、鄉村市集中心化階段H。普朗特的這一模式代表著傳統社會經濟條件下的鄉村聚落演化過程。羅吉斯(1988)通過考察世界各國農村聚落發展,將典型的農村到典型的城市排列成一個連續譜,劃分出了一條完整的城鄉空間結構演變軌跡。在中國,范少言(1994)提出集中和分散是鄉村聚落空間演變的基本形式。傳統農業社會,鄉村聚落的空間結構從宏觀上處在動態的平衡狀態,聚落分布形態呈均質離散特征;工業革命時期,鄉村聚落空間結構呈現非均質區域的不穩定特點,處于集中化發展過程中;工業化階段,鄉村產業結構的二元化轉化,交流聯系網絡的迅速擴展和多元化,聚落空間結構演化表現為近城郊區域鄉村聚落空間分布繼續呈現集中化趨勢而遠離中心城鎮的農區,鄉村聚落空間結構宏觀上進入均質分散化的復合態勢;進入技術和高消費社會后,形成網絡型的鄉村群落,材莊的分布向均質方向發展,形成相對穩定的空間結構,聚落的演化運動為分散。
另外,中國許多學者結合某一具體的研究地域或研究時段對村鎮空間結構的演變過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許多結論,這些結論可能還夠不上規律,但對今后我們村鎮空間結構演變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曾菊新(1995)指出,中國鄉村空間發展的新趨勢:空間過程上,小城鎮大發展是城市化的新形式;空間行為上,經濟因素對鄉村經濟活動的空間選擇影響很大;空間關系上,區域城鄉關系發生了改變;空間結構上,部分發達地區的鄉鎮企業開始走向聯合和適度規模;空間差異上,鄉村非農產業的差距趨于擴大。十余年來。鄉村空間的發展驗證了該趨勢預測的正確性。張小林(1999)在系統研究了經濟發達的蘇南地區村鎮空間系統從封建時代到現代的演變過程后指出,鄉村社會經濟變遷伴隨著空間結構的變動,鄉村空間系統的演變則表現為城鄉空間之間的矛盾運動;在城鄉空間關系演變大趨勢下,不同地域的鄉村空間系統的演變則各有其獨特性。如關中地區內部鄉村聚落空間發展可概括為四個階段模式:沿渭河支流定居階段、獨立型農業鄉村聚落階段、村鎮松散聯系階段和網絡聯系逐漸緊密階段(陳曉鍵、陳宗興,1993)。建國后江蘇省縣域城鄉空間密集化、均衡化、等級化的階段演進特征(馬遠軍、張小林,2006)。
4有關村鎮空間結構演變影響因素和動力機制研究
村鎮空間結構的研究不僅要解繹其總體的演變規律,更重要的要分析其與內外促動因素的協調,預測其發展動向,從而建立調控其過程的機制,使其發展適應“人地”關系的實質。在研究村鎮空間結構演變的影響因素與動力機制方面,國外學者劉易斯和曼德(1976)從村鎮空間結構演變的內生驅動力之一城鄉人口的變動角度分析了城鄉區域空間的變動。國內的范少言(1994)指出鄉村勞動力生產水平的提高,尤其生產新技術的應用是鄉村聚落空間結構演變的主要動力;羅靜(1995,1997)指出,在縣域工業化的進程中信息、交通網絡對空間結構優化起關鍵作用;湯國安、趙牡丹(2000)應用基于GIS的分析方法,揭示了陜西榆林地區鄉村聚落的空間分布受自然條件與人為因素影響的基本特征,即該地區鄉村聚落有明顯的沿水系分布的特征,且聚落密度隨河流級別的增大而增大;聚落分布的密度有明顯隨海拔高程升高而降低;隨交通便捷度的增大而增大的趨勢舊。馮文勇(2003)通過實地考察晉中平原農村聚落擴展,指出聚落擴展主要動力是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邢谷銳、徐逸倫、鄭穎(2007)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在給城市空間帶來了顯著變化的同時,也對鄉村聚落空間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和沖擊。
5村鎮空間結構的重組與優化方面
村鎮空間結構重組是人們為了順應當前城鄉關系轉變,城鄉社會經濟加速轉型的時代要求而有意識地對村鎮空間結構的演化進行干預和引導的過程。趙立德(2004)提出要改變當前村鎮空間的發展狀況,當務之急必須要建立合理的空間發展引導機制,即自組織演化與規劃設計、可持續發展機制。陳小卉(2007)提出在城鄉統籌的基礎上,通過重翅鄉村組織核心、重構鄉村居住空間、完善鄉村結構網絡、加強對城鄉共建共享要素的統籌等措施實現鄉村空間的重構。在實踐方面村鎮空間的結構的優化大多數是以村鎮體系布局為核心,以及農村居民點的遷并與重組為手段研究為重點。
二、研究結論與展望
綜合以上研究,雖然國內外對村鎮空間結構的內涵、形態、演化過程與演化特征、影響因素與動力以及村鎮空間結構的重組方面均有所涉及與理論創新,但研究仍然是零散的、不成體系的。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展開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本趨勢下,以城鄉整體的觀點進一步厘清村鎮空間結構的內涵;進一步分析從鄉村到城鎮這一連續的空間過程,運用連續的思維方式來認識這個多層次空間系統的演變規律以及對村鎮空間結構演變的動力機制和趨勢等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結合具體的地區實際研究區域村鎮空間重組或優化的思路與對策也將是今后村鎮空間結構研究的重點。另外,對村鎮空間結構效益、各種因素對村鎮空間結構影響程度的定量評價方面還沒有涉及。
責任編輯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