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魯鄭
7月14日,是法國國慶節。與往常一樣,在法國的象征香榭麗舍大街舉行了閱兵式。由于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中國也將舉行閱兵式,因此,對中法兩國進行一番比較還是頗有現實意義。
和中國不同,法國國慶節年年舉行閱兵儀式,已經常態化。因此,想必與閱兵相關聯的機構、人員平時都要保留。畢竟同慶游行興師動眾,僅憑臨時集訓是來不及的,而且好別出心裁的法國,幾乎每年游行隊伍的構成都有一定的變動,不提前計劃和安排怎么保證閱兵的成功?不過這樣下來,每年的國慶閱兵耗資是相當巨大的。中國現在的慣例是十年一閱,其聲勢自然不凡。畢竟要展示十年間軍事卜的各種進步,其規模自然不可能小。況且,在西方閱兵最大成本是人力,在中國卻并不是。
法國每次同慶閱兵都是三個總動員:政治總動員、三軍總動員和媒體總動員。所有的政治人物都要出頭露面,甚至包括卸任的前領導人、反對黨領導人等。陸海空_三軍更是齊齊亮相,一展雄姿。媒體更是不遑多讓,從一大早就開始現場直播,直到全程結束。而貫穿全程的是愛國主義教育。法國自路易十四和拿破侖時代,就形成了大國意識。這種大國自豪感無時不在。這當然與歷代、歷朝、歷屆政府的努力分不開。
法國國慶閱兵。還往往把外交與內政裹挾進來。去年,總統薩科奇邀請地中海沿岸國家包括頗有爭議的敘利亞總統出席,建立地中海聯盟。以進一步突出法國的大國地位。今年,法國更邀請印度軍隊參加閱兵式,400名印度士兵組成的方隊走過香街,格外引人注目。當然,印度也是年年都舉行國慶閱兵式,兩個國家算是找到共同點了。不過這一次邀請印度士兵和總理出席,其表面目的是為了軍購,但恐怕還有借印度平衡中國的戰略目標吧。法國的閱兵式也曾出現過中國方隊。一十年前,法國大革命二百周年,跑到海外的一幫流亡人士在法國的扶持下居然也組成一個方隊,行走在香街上。只可惜,這些人很快就被法國政府拋棄了。說起裹挾到國慶閱兵式上的內政,更為有趣。去年由于前總統希拉克反對邀請敘利亞總統未果,毅然決定抵制。誰都知道希拉克和薩科奇雖然同屬一黨,但雙方卻存在歷史積怨,希拉克也不支持薩科奇競選總統。所以,薩科奇去年第一次閱兵就頗不給希拉克面子。另外一個有趣的事情是閱兵前一天總理還生龍活虎地工作,但到了國慶這一天,如此重大的場合卻稱病不能出席。國慶一結束,他又再次生龍活虎地工作了。
其實,法國閱不閱兵,如何閱兵,是法國的內政。外人自然不必說三道四。但是奇怪的是,面對今年中國將要水行的國慶閱兵,海內外卻已經掀起一股濁浪,要求取消的噪音不斷。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其取消的理由居然是“閱兵是極權國家的傳統和偏好”。這么說來,法國和印度都是極權國家了。如果中國十年舉行一次是極權國家,那么每年都要舉行閱兵的法國和印度豈不成了超級極權了?還有人說,今年是世界經濟危機,應該取消。難道法國和印度都不是全球化中的一環,不受經濟危機影響?(法國總統薩科奇國慶節當天已經聲明,不會因為經濟危機而減少國防開支。)難道經濟危機的發源地美國,不知道世道艱難,還要舉行歷史上規模最大、斥資最多的總統就職儀式?
隨著中國的崛起,世界越來越多地關注中國,關注中國的一言一行。這本無可厚非。也是中國成為大國的證明和必經的考驗。但在這一過程中卻出現兩個極端。一是上面所提到的雙重標準。另一個就是一切以西方為標準來衡量中國。其實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國情,相互借鑒也是常有之事。但如果硬要把一方當作另一方的標準可就謬以千里了。從歷史上看,還真的有不少荒唐之事。比如中國強大的時候,許多國家自動地把中國作為標準。日本就認為自己的萬世一系不如中國的改朝換代科學,應該向中國學習。法國啟蒙大師伏爾泰也曾把中國當作偶像。當然,西方強大時,許多國家不由自主地把西方的一切都作為標準。當然,除了弱小一方主動把強大一方當作標準外,還有強大一方強要把自己的標準當作全球標準。這其中,還曾造成過極大的誤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向來講究禮儀的中國卻被英國描繪成野蠻之徒。除了宣傳的需要外,確實與一件“誤會”有關。中英在廣州對峙,英國希望談判解決(實是以武力相威脅,不戰而屈人之兵),于是派特使打著白旗去要求談判,結果遭到中國軍隊炮轟。于是英國痛斥中國野蠻、落后。其實,打白旗表示談判這種規則儀在當時的歐洲通行,在其他地區并沒有形成共識。此后東西方多次沖突部和小同的標準與規則有關。而這個過程也就是西方標準強迫他國接受的過程。比如強行派駐使館人員,使館人員享受特權,都是當時西方的標準。中國只是由于不夠強大,戰敗后也只得接受西方的規則罷了。否則,如果是中國取得勝利,肯定還是中國的“朝貢體系”成為全球規則。
當然,中國落后的時候,某些群體主動把西方標準奉為至寶,還是有情可原。畢竟,歷史上中國強大的時候,西方的精英階層也犯過同樣的錯誤。但是,當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美國最大的債主時,再把西方的一切作為標準,這種思維定勢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