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此次悔派名作改程派雖然是一次大膽的創舉,實際上卻是京劇一貫創新精神的繼承。
“我不掛帥誰掛帥,我不領兵誰領兵?”整整五十年前,這句高亢激昂的唱腔從一代大師梅蘭芳先生口中唱出,昂揚起多少愛國熱誠!而為了這部作為國慶十周年獻禮劇目的新編京劇《穆桂英掛帥》,梅蘭芳先生不僅巧心安排,從豫劇名家馬金風處移植而來,更是用將近一個甲子的舞臺藝術經驗,千錘百煉,精心打磨,一經上演,轟動全國,堪稱其晚年最具影響力與藝術性的集大成者,也是梅大師一生的最后絕唱。
轉眼國慶六十周年,久未響亮的鑼鼓再度敲起,耳熟能詳的唱段重新演繹,一出結合著歷史文脈、大師嫡傳卻又不乏時代氣息、人文精神的全新力作《穆桂英掛帥》,以豪華的舞臺陣容、高超的藝術水平閃亮登場,將在10月4日5日兩天正式上演于天蟾逸夫舞臺。所不同的是,聽熟了好幾十年的梅派唱腔此次卻變成了深沉壯闊、一唱三嘆的程派。在大膽創新之余,又不免多了些許熱鬧,質疑有之,觀望有之,反對更是不少。“《穆桂英掛帥》實在是太過深入人心的梅派名作,從決定創排伊始就有爭議。但我可從不怕什么批評、質疑。此次梅派程唱絕非跟梅大師較勁,而是本著向梅派學習的目的,希望能在發展程派劇目上做新的探索和嘗試。”面對種種說法。作為該劇主演,程派名角李佩紅眼中閃著堅定,樸實的言語間更有著一份獨特的自信。
移步不換形
豪言壯語絕非夸夸其談,依靠的是實力、智慧與機遇。作為一位能文能武的程派著名青衣,年輕的事佩紅不僅是中國戲曲學院第二盾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的研究生,還曾榮獲全國中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金獎和中國戲劇“梅花獎”等重要獎項。師從王吟秋、李世濟、關肅霜等藝壇大師的她,基本功扎實,戲路寬廣,飾演巾幗英雄頗有大將風度。她的唱腔在嚴格規范的程派韻味中,充分體現人物的內心情景,既有程派含蓄低回、幽咽委婉、深沉跌宕的情韻,又不單純追求音色的形似,而是以情帶腔、以腔抒情,力求從探索人物的性格、心理、情緒的深層底蘊上,來體現程派演唱藝術的精髓。
近年來,她不僅花大力氣復排了失傳許久的程派名劇《文姬歸漢》,還計劃著把《鎖麟囊》、《春閨夢》、《玉堂春》等12出程派名劇整理出來,去全國巡演。
正是本著一顆繼承、探索、創新、發展的事業心,李佩紅才會把目光投向了梅派經典《穆桂英掛帥》。此次排演,不僅邀請到了著名麒派表演藝術家陳少云、優秀老旦演員王小磚等一時之選,擁有強大的整體藝術實力,更由梅葆玖先生出任藝術指導,郭小男、白云明擔任導演,唱腔設計則請來了曾為《大唐貴妃》譜曲的著名作曲家楊乃林、高一鳴擔綱。
說來容易做來難,梅派的許多唱腔早已成為經典,“捧印”一場更是觀眾們耳熟能詳的精彩折子戲。如何將程派擅長表演幽怨、婉轉的風格,同穆桂英這樣一個比較剛烈的、元帥式的英雄人物相結合,難度可想而知。對此,李佩紅堅持:“必須在唱腔上站住。如果音樂成功了,觀眾認可了,這部戲就成功了一半。”她還舉了不少先例加以說明,“最典型的是楊寶森改汪派的《文昭關》,以表達悲涼情緒的唱腔替代激憤的唱腔,成為經典,以至于現在的《文昭關》無不宗楊。還有程硯秋大師改《六月雪》的唱腔,也使之成為了典型的程派名劇。”
在李佩紅看來,京劇藝術講究虛擬、寫意,這為其塑造人物提供了很大空間。此外。中年穆桂英面對楊家忠心為國卻遭致滿門孤寡的現狀有著難以言喻的悲憤與凄涼,這一點與程派慣于塑造表現的人物有著相同的感情基調。“如果能適當突出穆桂英目睹國家危難、百姓流離的悲愴心情,程腔的用武之地還是比較充分的。”最終,作曲楊乃林定下了“移步不換形”的原則,盡可能在改編唱腔時從人物情緒上著手,著力表現中年穆桂英的凝重從容,并在唱腔上強調程派獨有的韻味。
此外,《捧印》一場的水袖功夫也成為此次程派“穆桂英”的一大亮點。當年,梅蘭芳先生為表現穆桂英接受帥印前的內心斗爭,借鑒大量前輩表演經驗,甚至參考了《鐵籠山》等武生戲的不少的動作,結合自己的舞臺藝術,創造性地表演了一整套身段—“九錘半”。對這塊“難啃的骨頭”,李佩紅并沒有照搬大師的動作,也沒有如人們預期的那樣來一次大改動,而是用程派特有的剛柔并濟、爽脆利落的水袖功夫來表現穆桂英對當初馳騁疆場的懷念以及時隔二十年再掌帥印時的思緒翻騰,煞是好看。
既然是“移步不換形”,原劇另一個關鍵之處——“掛帥”同樣是此次重新創排的一處亮點。當年梅蘭芳先生出演此劇時己是65歲高齡,為他量身定做的劇目當然應該盡量避免武場出現。因此,在原劇結尾處,梅蘭芳先生僅身穿大靠,以武將形象出現,而沒有過多展開,這不免是一種遺憾。梅先生去世后,此劇被奉為經典,后學者更不敢越雷池半步,總覺得應該原封不動為上。而李佩紅則不然,既然動了唱腔,豐富一下“出征”的內容應該是理所當然的,更何況李佩紅本身武功了得。因此,李佩紅不僅將原先冗長拖沓的劇情加以剪裁,更把改編重點放在了結尾,增加了最后一場的內容。變“點兵掛帥”為“掛帥出征”,展現她文武兼能的刀馬旦功夫。
“此次梅派名作改程派雖然是一次大膽的創舉,實際上卻是京劇一貫創新精神的繼承。”李佩紅告訴記者,當自己懷著不安的心情向梅葆玖先生征求意見時,梅葆玖不但不加以阻攔,更爽快地脫口而出:“你活脫一個穆桂英!”前輩們毫無門戶之見,鼓勵創新的精神令李佩紅感動不已。
項目化制作
“程派《穆桂英掛帥》被搬上舞臺,需要膽識與魄力,更是京劇人在繼承的基礎上,對國粹藝術求新、求變、求發展之心使然。”在創排伊始,作為總策劃的全國人大常委龔學平就為此劇定下了一個準確的基調。因此,為符合當代人審美、吸引更多年輕人的目光,此次新編《穆桂英掛帥》不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京劇藝術魅力,還大膽采用了豐富的多媒體手段。在燈光、布景等方面融入了諸多現代元素。
然而,不同于以往大戲動輒需要國家出資上千萬元的“大制作”既念,程派《穆桂英掛帥》完全由民間資本運作,力求“小制作”也能出精品。它由上海戲劇學院戲藍學院、復旦大學視覺藝術學院及上海某私營文化公司三方投資。如此“搭檔”盤活了各方身后的資源,既讓戲校的學生參與演出,在排戲中得到了鍛煉;投資方也節約了演員的成本。同時,項目化的運營模式,使程派《穆桂英掛帥》從前期籌備到后期售票,都嚴格走市場路線。就連演職人員收入也不再固定,而是與票房收入直接掛鉤。這就意味著,只有等該劇目盈利了,大家才能拿到酬勞。若是收不回成本,那么所有人的努力都將竹籃打水一場空,哪怕是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也不例外。這樣風險共擔、捆綁運營的方式,不但沒有影響創作,相反卻極大地調動了演職人員的創作積極性。
據悉,此劇首演后還將赴北京、天津、香港等地巡演,完全投入市場,接受觀眾考驗。可以說,《穆桂英掛帥》是一次在文藝體制改革大潮中的探索與嘗試,因而具有更為特殊的意義。正如龔學平所說的那樣:“京劇的流派紛呈是其發展到成熟階段和鼎盛時期的必然結果。今年是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欣逢盛世,京劇流派如何繼續前進,如何在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洪流中有所作為,值得當代京劇人思考。程派《穆桂英掛帥》是一次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