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軍
興趣在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是重要的學習動力,對于初中學生,要使他們對化學產生興趣,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讓他們感到學了化學有用,化學就在身邊。那么,作為教師,在教學中就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下面就結合我這幾年的教學實踐,談一下個人體會。
一、聯系日常生活,體會化學就在身邊
實踐證明,在化學教學中,緊密聯系日常生活中的生動事例,幫助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一條重要途徑。
例如,在講《燃燒和滅火》這節內容時,讓學生討論在火災中如何逃生?如何救火?煤氣泄漏,油鍋起火,應采取什么措施?夏天的夜晚,野外的“鬼火”是怎么回事?打雷放電的時候,為什么會有“天火”?煤礦井下、加油站、酒廠、面粉廠為什么要嚴禁煙火?這些問題都會引起學生的熱烈討論,就連那些調皮生、學困生也都會踴躍發言。
類似的像廚房中的化學:菜刀生銹,鐵鍋補鐵,蜂窩煤的燃燒,火柴中的化學,面團的發酵,食物的腐爛等;古詩中的化學:“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等。這些問題都會讓學生感到身邊處處皆化學,體現了化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
二、聯系社會實踐,體會化學的重要
要打動學生的心,就要讓學生了解在社會實踐中化學知識的重要性。
如在學習氫氣性質時,我設計了如下題目:
1677年11月19日,在印度馬德里斯海域,一陣颶風過后,海面燃起一片通天大火,使人們長期不解。請用學過的水、氫氣的化學性質解釋。
學生們興趣高漲,積極、熱烈討論,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將知識掌握、記牢。
類似的,在講完氮氣的性質時,討論食品充氣包裝的原理,在講二氧化碳的性質后,讓學生討論“死狗洞”的原理,在講完酸堿鹽后,討論制作松花蛋時發生的幾個主要化學反應。
通過這些題目的設計,寓教于樂,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三、結合社會熱點,布置課外學習題目
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讀書、看報、看電視、聽廣播、甚至于干活聊天都有機會學習到化學知識,只要教師引導學生善于利用,都能調動學生興趣,拓寬視野,增長知識。例如:針對天氣預報中提出的“厄爾尼諾現象、暖冬效應”讓學生討論“什么是溫室效應?其危害如何”?“二氧化碳的功過是非”等,針對當前的能源危機,討論如何解決能源危機,有哪些新能源?針對環境污染問題,讓學生討論怎樣消除“白色污染”?水污染的原因都有什么、怎樣防止水體污染?這些問題只要學生在生活中稍加留意,就可以找到答案,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還培養了學生善于學習,生活中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好習慣。
四、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家庭小實驗、小制作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用化學知識。結合實驗探索,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例如講完水的硬度這部分知識后,讓學生討論如何除去燒水用的鋁壺或熱水瓶內膽中的水垢,學生通過討論、查資料,請教家人做多種嘗試,既帶動學生思考、學習,又促使學生動手。
類似的作業:如何用化學方法區分常用的食鹽和堿面?如何鑒別純掙水和礦泉水?如何防止鐵制品生銹?自制冰箱去味劑、防火劑、波爾多液、配制汽水、自制簡易凈水器、葉脈書簽、酸堿指示劑、做氫氣流吹肥皂泡等。通過實驗,學以致用,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總之,作為化學教師,平時要善于積累、善于總結,將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象,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社會熱點等融入到課堂教學中,積極開展課外小實驗、小制作,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享受學習知識的樂趣,從內心體會到學習的愉快。變“強制性”教學活動為“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只有這樣,才能使初中學生對化學產生興趣,樂學、勤學。
作者單位:河北省遷安市沙河驛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