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琴
例證法是寫作議論文最常用的論證方法,運用這種論證方法,關鍵是要掌握用例藝術,把握選例、引例、敘例、議例四個環節。
選例——得當
選例,這是運用例證法的最關鍵的一步,例子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整篇文章的成敗。那么,什么樣的例子才算“得當”呢?第一,例子要有深度。它必須切中論題,瞄準論點,具有“向心力”,是正中靶心的“十環”材料,而不是那種與論點無關“脫靶”材料或與論點關系不大的“擦邊”材料。第二,例子要有力度。它應該真實、典型、新鮮,能“挑大梁”,是具有強烈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尖端”材料。第三,例子要有廣度。它應該在類型上有區別,體現不同的角度,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古代的,有現代的;有中國的,有外國的;有政治經濟的,也有科技文化的。這樣搭配使用,可使說理有深度,行文也活潑多姿,富有變化。
引例——得法
在運用事例論證時,觀點和事物之間往往需要有一句過渡的話,這句過渡的話就是引例句。引例要自然,可以以設問來開路,可以借假設作引子,也可以用警言做橋梁。引例要集中,不要兜圈子,不能“撒大網”,只需一兩句即行,目的在于把例子引出來。
敘例——得體
有人說,議論文的例子應該像“高度濃縮的壓縮餅干”。此話的確很有道理,因為議論文運用例子的目的在于說理議論,闡明道理,因此也就不需要也沒有必要像記敘文那樣進行詳盡具體的描述,否則的話,將會沖淡議論的成分,淹沒文章的論點。那么如何表述議論文的例子呢?其一,要注重思想性,不求形象性。只要所舉的例子能揭示問題實質,把道理說清楚就行。其二,要注重側面性,不求完整性。一個材料,隱含的意義是多重性的,它可以證明這個論點,也可以證明那個論點,因此,我們在敘述時不需要寫得面面俱到,而要緊扣論點,側重寫出某一方面的事實就行。在這方面,陶鑄的《崇高的理想》稱得上是典范。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為了闡述理想的社會性和階級性這一論題,引用了近20個事例作論據,但也僅僅用來600多字,可謂是“壓縮餅干”。
議例——得力
例子舉出來以后,還要對其進行由表及里,切中要害的分析,把事例所蘊含的思想性揭示出來,使之與論點掛鉤,從而起到論證論點的作用。很多同學寫議論文時忽視這一環節,或觀點與事例簡單相加,“見事不見理”,出現“斷層”現象;或就事論事,分析不到位;或東拉西扯,冗長繁復。因此,論證就顯得無力,不能讓人信服。
總之,我們可根據具體的事例選擇相應的議論方法,從而使我們的論證產生無可辯駁的力量。
作者單位:河北省張北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