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鋒 黃長節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呂叔湘先生曾說過:“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于課外閱讀。”據調查顯示,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和寫作水平與他們的課外閱讀密切相關。因此,閱讀方法的掌握與否,是直接影響獲取知識質與量的關鍵。那么如何指導小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呢?下面談談我粗淺的做法。
一、從興趣入手,激發“愛”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電影、電視、網絡為什么總吸引著孩子們的眼球?答案很簡單——源于“愛”。那么,老師的任務是:讓孩子愛上書,使其讀而樂、樂而讀,越讀越好。
1.因人而異。學生情趣不同,對課外讀物的選擇也不同,教師要善于因勢利導、因人而異。如愛好科技的,要引導他們多讀些《十萬個為什么》一類的書;喜歡童話的,要引導他們多讀些《安徒生童話選》一類的書??傊?就是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志趣與愛好區別對待,誘發其閱讀興趣,逐漸培養其閱讀探求的主攻方向。
2.巧設懸念。說書藝人每當說到扣人心弦的地方,總是將“驚堂木”一拍,戛然而止,刻意制造懸念。教師也可以像說書藝人一樣,利用課余時間給學生講講詩、文、短篇佳作等一些精彩片斷,但更多的是佳作推薦,如內容介紹、談讀后體會、述寫作特色等。在介紹時盡量做到繪聲繪色、惟妙惟肖,但又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這樣,學生聽了常常心馳神往,大大激發了學生一讀為快的心理。
3.以讀助讀。①打擂讀。由各組組長任點其他小組一名或幾名同學進行比賽,評出優勝。②抽簽讀。將要讀的篇目或片斷制成紙簽,學生抽到哪篇即讀哪篇。③競爭讀。各組派代表朗讀比賽。通過創設寬松和諧的環境,強化了學生的讀書意識。
4.以講激讀。①語文課前,開設學生“1分鐘演講”。演講內容根據校、班的工作重點來定。②每天晨會前,開設“10分鐘發布會”。學生可自由上臺發布從書籍、廣播、電視、網絡中獲取的信息及個人簡短評論。③每月以不同的主題召開一次故事會,評選“故事大王”,年終進行總決賽。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學生讀興倍增,讀書量多了、讀書面廣了。
5.以編引讀。發動學生自編讀書小報。班級定期開設辦報指導課,從主題的確立、內容的選擇、版面的設計、抄寫、美工等方面進行指導;定期把優秀小報張貼在教室四壁或編印成冊,發放到每個學生手中,供交流、學習之用。這一活動,真正讓學生廣博群書,有讀有思、樂在其中。
6.以寫促讀。即注意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填寫印發的《讀書筆記表》。在此基礎上,利用隊會開展讀書心得會。這樣學生既可受到教育與鼓舞,又可提高寫作水平。
二、從方法入手,引領“活”讀
學生要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離不開科學的閱讀方法。因此,要把閱讀方法寓于課堂教學之中,切實把“教材”變為“學材”,讓學生掌握更多地讀書方法,引領“活”讀。
1.選讀法。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讓學生閱讀一些文章,以便學以致用。如學習《我的戰友邱少云》一課,為了讓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紅軍的具體情況,可提前引導學生閱讀《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等書,這不僅豐富了語言積累,還提高了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2.精讀法。精讀法,即逐字逐句精細研讀的閱讀方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牢固掌握知識,提高思維能力,增強語言修養。有的文章語言雋永,引經據典,情節生動??芍笇W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3.速讀法。速讀法,即不發言,不辨讀,其特點是快,速讀時可采用“掃視法”,培養以詞句為單位的整體性閱讀習慣。我國古代有“好古敏求”“讀書十行俱下”之說,可見早就提倡速讀能力。利用速讀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因此教會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需要,采用速讀法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4.摘錄批注法。批注法,即在閱讀過程中邊讀邊批注。要引導學生做到邊讀邊思邊勾畫圈點或寫上幾句心得,隨讀隨寫,手腦并用,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三、從活動入手,培養“樂”讀
趣味盎然的閱讀實踐活動是學生持續保持讀書熱度的關鍵。因此,要經常結合學校不同主題,定期或不定期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如:故事會、美文朗誦會、名人鑒賞會等,這樣學生便能有明確的閱讀目標,即有針對性又便于指導,課外閱讀也才能成為孩子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桂陽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