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摘要:產業競爭力已經成為一個特定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從產業競爭力的概念界定及其國內外理論模型分析兩個方面對學術界有關產業競爭力的現有研究成果進行分析評價,以期為相關研究的深入開展提供建議。
關鍵詞:產業競爭力;區域;比較生產力;全要素生產率
中圖分類號:F27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015-02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同時,競爭獲勝的基礎在于競爭力的不斷提高。因此,隨著世界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競爭力研究也隨之成為理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其中有關國民經濟綜合競爭力的研究已經成為世界熱點問題之一,也是我國學術界和實業界關注的焦點。然而產業競爭力既是綜合競爭力的基礎,又是綜合競爭力的主體。繼波特把競爭力定位于產業層次,并下定義提出競爭優勢模型之后,國內外已有許多人把競爭力放在產業層次進行研究。
競爭是個古老而又嶄新的概念。本文所講的競爭,是經濟領域的競爭,是一種狹義的競爭,是與市場經濟相聯系的。作為經濟范疇的競爭即市場競爭,是指在市場組織方面的相互獨立的市場生產者,為了獲得有利的產銷條件或投資領域而相互爭奪,各競其能的過程。競爭現象的出現究其原因就是廣義資源的供給有限而人們的需求無限。從經濟學的意義來看,競爭是競爭力的前提或原因,競爭獲勝的基礎在于競爭力的不斷提高,也可以說競爭力是競爭的結果。
研究競爭力就是研究競爭主體間競爭某種相同資源的能力。跟其他經濟學理論相比,國內外開始研究競爭力的時間并不是很長,而真正把競爭力研究層次放在產業上的時間更短。目前,關于產業競爭力的內涵,還沒有形成定論,通過對比具有代表性的幾種觀點,作者比較認同中國社會科學院金碚(《競爭力經濟學》,2003)中給出的定義,他將國際競爭力定義為,“國際競爭力歸根結底就是各國同產業或同類企業之間相互比較的生產力。從一國特定產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角度看,特定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就是該產業相對于外國競爭對手的比較生產力。”所以,可以說競爭體現的是一種經濟關系,而競爭力則體現的是一種比較關系。
筆者認為,競爭獲勝的基礎在于競爭力的不斷提高。對于競爭力的研究,不僅要研究特定利益主體現有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還必須研究其相對于其他利益主體的發展潛力。競爭力有宏觀國家、中觀產業和微觀企業三個層面,產業競爭力就是中觀層面的競爭力問題研究,是基于同一產業比較的概念、比較的差異,最終從產品、企業或整個產業的市場實現中表現出來。產業競爭力的中心問題是各區域產業競爭優勢的比較,其實質是產業的比較生產力。所以,有關產業競爭力的研究應該建立在特定區域產業比較的基礎上,側重于應用與實踐研究。
(一)有關產業競爭力的國外評價模型
1.美國經濟學家邁克·波特的“鉆石模型”。波特(1990)經過對許多國家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研究得出結論:一國的特定產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取決于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和支持性產業的表現、企業戰略、政府行為、機遇六個因素。波特的競爭力理論將靜態的比較優勢發展為動態的國際競爭優勢,從產品、企業和產業分析入手,具有相當穩固的現實微觀基礎。
2.荷蘭格林根大學的ICOP方法。ICOP(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Output and Productivity)分析法是國際上公認的一種針對特定產業——工業的競爭能力評價方法,通過對一個特定地區與其他地區在工業產品相對價格水平、分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及全要素生產率等方面進行比較來揭示該地區工業與國內外其他地區工業的差距。此方法主要根據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按同一分類指標體系標準化得到可比數據,計算出競爭力研究的一些主要參數。
3.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和瑞士日內瓦世界經濟論壇(WEF)的整體國家競爭力分析模型。IMD和WEF(1998)把國際競爭力指標分為290項,用以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社會整體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競爭能力。具體說來,國際競爭力包括八大要素,即國家經濟實力、國際化、政府管理、金融體系、基礎設施、企業管理、科學技術及國民素質。
(二)有關產業競爭力的國內評價模型
1.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競爭力分析模型。人大競爭力與評價研究中心以IMD和WEF的模型為基礎,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發展與創新,形成自己的理論觀點和分析模型。他們認為,國家競爭力要素應分為核心競爭力、基礎競爭力和環境競爭力三個層次,即國家競爭力不僅僅要發揮現有經濟實力,更要追求建立合理的經濟運行系統,還必須考慮實現綜合經濟實力的社會經濟環境條件以及綜合實力長期持續發展的內在成長能力。
2.金碚的工業品國際競爭力分析框架。金碚指出,波特的分析范式盡管十分富于啟發性,但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對于不同國家、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分析范式也未必一成不變。根據金碚構建的工業品國際競爭力分析框架,一個國家特定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強弱,可以從結果和原因兩個方面來分析,即從結果分析,競爭力直接表現為一國工業品在市場上的占有份額;從原因來分析,一切有助于開拓市場、占據市場,并以此獲得利潤的因素,都可以是競爭力的研究對象。
3.裴長洪的研究模型。中國社科院裴長洪在產業組織理論和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建立了行業分析、市場結構和價值鏈三種方法相結合的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分析框架,并提出了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顯示性、分析性評價指標。
4.魏后凱的區域競爭力評價模型。魏后凱從市場影響力、資源配置力、產業增長力、結構轉換能力和企業創新能力五個方面評價產業競爭力。他認為,區域產業競爭力決定于單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及其群體優勢,并主要體現在這五個方面的能力上。
5.國內其他學者及組織的相關研究。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課題組認為,產業國際競爭力主要包括競爭實力、競爭能力、競爭潛力、競爭壓力、競爭動力和競爭活力六個方面的內容,并設計相應評價指標體系;武漢大學商學院陳立敏等教授認為,對一國產業進行評價最有效的指標應該是產業利潤率、全球市場份額和勞動生產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賈若祥博士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區域產業競爭力的內涵,認為比較優勢是區域產業競爭力分析的基礎,并從外圍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和突發因素三個方面對影響地區產業競爭力的因素進行了分析。
(三)對以上相關模型的進一步分析
有關產業競爭力的評價模型從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國外學者對其評價指標設計方面的研究較少。相反,中國學者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從以上分析模型可以看出,IMD及競爭力分析模型主要從國家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的相互關系出發研究問題。其中IMD分析模型的指標體系比較粗略、針對性不強,其分析結果對具體產業的競爭力沒有直接的指導意義;競爭力分析模型的指標體系,也并不完全適合引入區域產業競爭力的研究,因為國家和國內地區發展經濟所處的環境有一定差異影響和決定其生存、發展以及在競爭中獲取收益的能力因素也必然不同。
產業競爭力的實質是產業的比較生產力。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其核心競爭力應該提升到產業層次來研究。波特、金碚分析模型的核心是產業競爭力,他們認為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就是國家競爭力的提升,同時還有國內外其他學者的研究都對區域產業競爭力分析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然而由于這些研究大都注重一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或某一層面的競爭力,其分析模型不適于特定區域產業綜合競爭力狀況的對比分析。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同時,競爭獲勝的基礎在于競爭力的不斷提高。從所掌握資料看,大多數學者將競爭力放在宏觀國家和微觀企業兩個層面上研究。事實上,一個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取決于該區域的產業發展狀況,而這個區域的競爭力大小,更是取決于其主導產業的競爭實力及其產業內部結構狀況。產業競爭力,特別是主導產業競爭力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也可以說產業層次上的競爭力決定著一國或一個地區的命運。作者建議:有關競爭力研究的注意力應該更多地放在中觀產業層面上,在克服現有理論模型缺陷的基礎上構造新的區域產業競爭力綜合評價模型,重點是量化研究特定區域產業、特別是特定區域主導產業的比較生產力狀況。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同時,競爭獲勝的基礎在于競爭力的不斷提高。因此,隨著世界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競爭力研究也隨之成為理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其中有關國民經濟綜合競爭力的研究已經成為世界熱點問題之一,也是我國學術界和實業界關注的焦點。然而產業競爭力既是綜合競爭力的基礎,又是綜合競爭力的主體。繼波特把競爭力定位于產業層次,并下定義提出競爭優勢模型之后,國內外已有許多人把競爭力放在產業層次進行研究。
競爭是個古老而又嶄新的概念。本文所講的競爭,是經濟領域的競爭,是一種狹義的競爭,是與市場經濟相聯系的。作為經濟范疇的競爭即市場競爭,是指在市場組織方面的相互獨立的市場生產者,為了獲得有利的產銷條件或投資領域而相互爭奪,各競其能的過程。競爭現象的出現究其原因就是廣義資源的供給有限而人們的需求無限。從經濟學的意義來看,競爭是競爭力的前提或原因,競爭獲勝的基礎在于競爭力的不斷提高,也可以說競爭力是競爭的結果。
研究競爭力就是研究競爭主體間競爭某種相同資源的能力。跟其他經濟學理論相比,國內外開始研究競爭力的時間并不是很長,而真正把競爭力研究層次放在產業上的時間更短。目前,關于產業競爭力的內涵,還沒有形成定論,通過對比具有代表性的幾種觀點,作者比較認同中國社會科學院金碚(《競爭力經濟學》,2003)中給出的定義,他將國際競爭力定義為,“國際競爭力歸根結底就是各國同產業或同類企業之間相互比較的生產力。從一國特定產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角度看,特定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就是該產業相對于外國競爭對手的比較生產力。”所以,可以說競爭體現的是一種經濟關系,而競爭力則體現的是一種比較關系。
筆者認為,競爭獲勝的基礎在于競爭力的不斷提高。對于競爭力的研究,不僅要研究特定利益主體現有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還必須研究其相對于其他利益主體的發展潛力。競爭力有宏觀國家、中觀產業和微觀企業三個層面,產業競爭力就是中觀層面的競爭力問題研究,是基于同一產業比較的概念、比較的差異,最終從產品、企業或整個產業的市場實現中表現出來。產業競爭力的中心問題是各區域產業競爭優勢的比較,其實質是產業的比較生產力。所以,有關產業競爭力的研究應該建立在特定區域產業比較的基礎上,側重于應用與實踐研究。
(一)有關產業競爭力的國外評價模型
1.美國經濟學家邁克·波特的“鉆石模型”。波特(1990)經過對許多國家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研究得出結論:一國的特定產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取決于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和支持性產業的表現、企業戰略、政府行為、機遇六個因素。波特的競爭力理論將靜態的比較優勢發展為動態的國際競爭優勢,從產品、企業和產業分析入手,具有相當穩固的現實微觀基礎。
2.荷蘭格林根大學的ICOP方法。ICOP(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Output and Productivity)分析法是國際上公認的一種針對特定產業——工業的競爭能力評價方法,通過對一個特定地區與其他地區在工業產品相對價格水平、分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及全要素生產率等方面進行比較來揭示該地區工業與國內外其他地區工業的差距。此方法主要根據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按同一分類指標體系標準化得到可比數據,計算出競爭力研究的一些主要參數。
3.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和瑞士日內瓦世界經濟論壇(WEF)的整體國家競爭力分析模型。IMD和WEF(1998)把國際競爭力指標分為290項,用以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社會整體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競爭能力。具體說來,國際競爭力包括八大要素,即國家經濟實力、國際化、政府管理、金融體系、基礎設施、企業管理、科學技術及國民素質。
(二)有關產業競爭力的國內評價模型
1.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競爭力分析模型。人大競爭力與評價研究中心以IMD和WEF的模型為基礎,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發展與創新,形成自己的理論觀點和分析模型。他們認為,國家競爭力要素應分為核心競爭力、基礎競爭力和環境競爭力三個層次,即國家競爭力不僅僅要發揮現有經濟實力,更要追求建立合理的經濟運行系統,還必須考慮實現綜合經濟實力的社會經濟環境條件以及綜合實力長期持續發展的內在成長能力。
2.金碚的工業品國際競爭力分析框架。金碚指出,波特的分析范式盡管十分富于啟發性,但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對于不同國家、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分析范式也未必一成不變。根據金碚構建的工業品國際競爭力分析框架,一個國家特定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強弱,可以從結果和原因兩個方面來分析,即從結果分析,競爭力直接表現為一國工業品在市場上的占有份額;從原因來分析,一切有助于開拓市場、占據市場,并以此獲得利潤的因素,都可以是競爭力的研究對象。
3.裴長洪的研究模型。中國社科院裴長洪在產業組織理論和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建立了行業分析、市場結構和價值鏈三種方法相結合的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分析框架,并提出了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顯示性、分析性評價指標。
4.魏后凱的區域競爭力評價模型。魏后凱從市場影響力、資源配置力、產業增長力、結構轉換能力和企業創新能力五個方面評價產業競爭力。他認為,區域產業競爭力決定于單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及其群體優勢,并主要體現在這五個方面的能力上。
5.國內其他學者及組織的相關研究。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課題組認為,產業國際競爭力主要包括競爭實力、競爭能力、競爭潛力、競爭壓力、競爭動力和競爭活力六個方面的內容,并設計相應評價指標體系;武漢大學商學院陳立敏等教授認為,對一國產業進行評價最有效的指標應該是產業利潤率、全球市場份額和勞動生產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賈若祥博士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區域產業競爭力的內涵,認為比較優勢是區域產業競爭力分析的基礎,并從外圍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和突發因素三個方面對影響地區產業競爭力的因素進行了分析。
(三)對以上相關模型的進一步分析
有關產業競爭力的評價模型從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國外學者對其評價指標設計方面的研究較少。相反,中國學者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從以上分析模型可以看出,IMD及競爭力分析模型主要從國家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的相互關系出發研究問題。其中IMD分析模型的指標體系比較粗略、針對性不強,其分析結果對具體產業的競爭力沒有直接的指導意義;競爭力分析模型的指標體系,也并不完全適合引入區域產業競爭力的研究,因為國家和國內地區發展經濟所處的環境有一定差異影響和決定其生存、發展以及在競爭中獲取收益的能力因素也必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