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成
不久前,在2009年第二期的《戀愛·婚姻·家庭》雜志中看到一篇短文《預定失敗》,不禁讓我陷入了沉思,勾起了我對教學育人的重新認識。文章是這樣的: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個年輕人的汽車拋了錨:汽車輪胎爆炸了!年輕人下來翻遍了工具箱,也沒有找到千斤頂。怎么辦?這條路半天都不會有車子經過,他遠遠望見一座亮燈的房子,決定去那戶人家借千斤頂。在路上,年輕人不停地在想:要是沒有人來開門怎么辦?要是沒有千斤頂怎么辦?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頂,卻不肯借給我,那該怎么辦?順著這種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是生氣,當走到那間房子前,敲開門,主人剛出來,他沖著人家劈頭就是一句:“他媽的,你那千斤頂有什么稀罕的!”弄得主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以為來的是個神經病,“砰”的一聲就把門給關上了。
在這么一段路上,年輕人走進了“自我失敗”的思維模式中,經過不停的否定,他實際上已經對借到千斤頂失去了信心,認為肯定借不到,以至于到了人家門口,他就情不自禁地破口大罵了。
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有許多學生在開口回答問題之前,總要經過復雜的心理斗爭,生怕說錯了,考慮到:可能不對吧?不對了會怎樣?結果就真的把自己置身于失敗的境地,因此,我們要盡可能的對學生的思維加以正確、積極的引導,學會用“別怕”二字,去打消學生過多的負面思考,引導他們向正面積極的方向邁進,形成樂于呈現問題,不怕暴露問題的良好學習品質。
一、“別怕”讓學生找到自信
自信心是一個人進步的最重要的源泉,我們要時時處處幫助學生找到自信,讓他們的學習、生活因此而更加多姿多彩,讓他們的人生從此充滿希望之光。
記得我在教學402班數學時,發現這個班的劉群峰是一名性格內向,膽子小,不愿意張揚個性的孩子。面對全班50多名學生,我也很少關注他。偶然在一次課堂上,我正在表揚一位同學的發言時,無意間發現他的表情也有些興奮,從沒在課堂上見他有這樣的表情(也許他太默默無聞了),我立刻問他為什么?可是他一直默默地站著,不說話,旁邊的同學對我說,“這道題他也做出來了。”在得知這種情況下,我憐愛地來到他身邊,關心地說:“別怕,說給我一人聽聽好嗎?”我期待著,終于他小聲地開口了,而且他的思維很具獨特性,于是我趁熱打鐵,說:“劉群峰同學的解法非常好,我們用掌聲歡迎他告訴我們好嗎?”全班同學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此時我又大聲地說:“別怕,大家都在期待著你啊!”最后,他終于大聲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全班為他的這一舉動再次給出了熱烈的掌聲!在掌聲中,他的臉有些紅紅的,但露出了燦爛的笑容,俗話說一字值千金,這恐怕就是“別怕!”二字的重量吧,這應該就是自信給予的魅力!可見教師應時時處處為學生揚起自信的風帆。
二、“別怕”讓課堂動態生成
案例:(教學內容:三角形的認識……探究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教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四根小棒,擺一擺,看哪三根能擺成三角形,哪三根在一起不能擺成三角形?
學生:四人一小組,拿出了3厘米、4厘米、7厘米、9厘米的四根小棒,合作動起手來。
學生:學生分組匯報……
教師:你們從剛才的擺小棒的過程和結果來看,能思考出什么樣的三條線段能圍成三角形嗎?
學生一:只要兩條線段的長度加起來大于第三條線段的長度就可以。
學生二:我認為也是這樣……
此時老師并沒有指出同學們的發現存在毛病,而是環視全班,終于發現坐在中排的有位女同學露出了滿臉的困惑,于是我請她起來說說。我問:“××同學,你認為呢?”這位同學沉默不語,我來到她旁邊,低聲地說:“為什么不發表自己的看法呢?”她說:“同學們都那樣認為,我的想法和他們不一樣,我不敢說。”于是我大聲地說:“別怕,說出你的想法好嗎?”她看著我期待的眼神,同學們期待的目光,斷斷續續地說:“為什么7厘米+3厘米>4厘米,但卻圍不成三角形呢?”一句激起千層浪,全班同學也都隨之陷入了沉思。
多么可貴的想法啊!這正是老師期望的生成啊!輕微的“別怕”二字竟然引發了全班學生有意義的思考,最終達成了目標的實現。
課堂生成的內容是學生真實水平的反映,正因為真實,錯誤就自然難免。對學生生成的錯誤,如果教師一棒子打死,那失去的將是一個敢于思考的生命,課堂的生成也就被“謀殺”了。這個案例中老師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對學生自信的呵護,對學生生成性的錯誤的寬容,更讓學生在錯誤中找到自信和在同學心目中的地位。“別怕”能讓學生有一種心理安全感,愿意表達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別怕”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增添學生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學中教師要以發自內心的熱情去容忍、接受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并把這種熱情源源不斷地注入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服下“別怕”這顆“定心丸”,不怕錯誤,大膽展示,真情告白,張揚個性,這樣課堂的動態生成也就呼之欲出了。
三、“別怕”讓學生的語言解放
一次在講解例題時(三角形的底是24厘米,高是5厘米,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由于我的粗心,也可能是“太熟練”的原因,把24×5當成了25×4,結果寫成了100,此時有一個同學突然喊出:“老師,你錯了”,我一回頭,那學生卻又不說話了,于是我叫他,“別怕,說啊!”他紅著臉說:“你的計算錯了,不是100而是120”。細想,如果此時不讓他說出自己的觀點,那不僅僅是剝奪了學生說話的權利,更是延誤了課堂有效地學習時間啊!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課堂上說話的權利應歸屬于學生。在教學中,教師應尊重每一位同學自由發言的權利,而不能以要完成教學任務、課堂紀律難控制等為理由,剝奪學生發言的權利,這樣,不利于教學的有效發展。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應解放學生的語言。學生只要能說出自己的看法,無論學生回答正確與否,都要采取建設性的評價,對大膽創新的同學要積極表揚、鼓勵。同時要允許學生“插嘴”,學生“插嘴”,正是學生認真聽講,積極思考,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表現,正是在這種積極參與教學的過程中,他們才會不由自主地脫口而出,這種脫口而出恰好是學生思維的火花、靈感的火花。如果課堂上多幾次這樣的插嘴,課堂氣氛就會活躍起來,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我們的課堂上,對學生的說話要學會傾聽,對學生有意義的說話更要去保護,把“別怕”植根于學生的心靈,讓他們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也有利于解放學生的思維,達到點燃創新思維火花的宗旨。
四、“別怕”在教師的心底根植
一位青年教師在一次公開教學中,借班上課,由于他從教不久,心里沒底,再加上聽課老師眾多,新課一開始,這位老師就顯得很慌張,語無倫次、甚至有些詞不達意,無法盡快進入狀態。聽課老師都為他捏了一把汗。然而,此時有一個稚嫩的小男孩,笑嘻嘻地站起來,對老師親切地說:“老師,別怕,我們會認真聽講的!”全場老師都為之一驚,轉而是為之震撼。這位年輕的老師在小男孩的期待和悅耳的童聲中找到了自信,紅著臉說:“謝謝你,小同學”,此時他完全放松了心情,心無雜念地引領著他的學生步入了課堂的學習情境。事后我們了解到,原來這個班的數學老師,常年對他的學生進行著自信的呵護和喚醒,一句“別怕!”已經成為了這個班級師生共同的口頭禪。
“別怕”,也許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別怕”二字也許再平凡不過了;但“別怕”二字讓我嘗到了甜頭,讓我經歷了故事。“別怕”會讓人自信倍增,“別怕”會讓人告別憂心,“別怕”會讓人心無雜念,“別怕”會讓人追求縱深。讓我們在育人教學的征程中,肩挑“別怕”,不言失敗,奔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