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安萍
語言學科的特點決定了英語學習應注重實踐。因此,初中生學習英語需要通過大量的對話交流來鍛煉語言技能。學生在言語交往中不僅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攝取了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信息,而這些與英語學習相關的知識信息又有助于語言能力的生成。基于此,在初中英語課堂上,重視全方位師生互動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一、對互動式課堂的理性認識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改革對新型課堂的指導思想,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互動教學模式則是對新課程理念的完美演繹。交往是教學的本質,互動是交往的途徑。互動式教學改變了傳統的“要我學”為學生積極主動地 “我要學”,實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從而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體現。只有按師生互動的思路去組織教學,才能深刻地把握新課程教學的本質。強調師生交往、生生交往,創設互動的教學關系,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
在互動的課堂中,教學互動交往的內容是多維的,既有知識層面的交往互動,又有情感、態度、方法等層面的交流,更有實踐層面的交流,教學主體間在認知、情感、實踐等方面的互動,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有利于學生思維廣度的拓展。互動的課堂形式是多樣的,要打破原有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活動,可增加對話、討論、辯論、游戲、傾訴、評價、探究等方式,在課堂中采用實物模型、錄像、課件等多維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互動,激發學生求知熱情,增加課堂信息量,使學生心理共鳴、思維共振、和諧有效地發展。
二、培養平等意識,實現師生角色互動
師生互動要求教師的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語言認知的心理特點。在教學中,教師可適當運用課件,營造地道的英語氛圍,引起學生們的興趣。播放課件時,學生往往興趣高漲,這時正是因勢利導、開啟師生互動的良好時機。教師可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精心準備的問題,以檢驗學生的學習程度,為下一步學習埋下伏筆。教師的提問面盡量寬廣,面向全班,當學生能給出更富有個性的回答時,教師要及時點評;對回答得不準確的學生,教師也應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盡量找出學生的閃光點。如在教授新目標九年級“Unit4: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had one million dollars?”時,教師可采用記者采訪形式,與學生對話,其對話如下:
T: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had one million dollars?
S1:I would give it to charity.
T:Do you want to know your classmates ideas?
S1:Yes,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had one million dollars?
S2:I would give it to medical research.
S3:I would…
S4:I would …
T:I would help the poor children who are unable to go to school…
在此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實現了多次角色互換:開始導入時,教師是導演,后變為演員;而學生則由演員變為導演。正是角色的互動,使學生在參與中體驗了學習的樂趣,使課堂收到了理想的效果。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創造的過程,教師要在參與中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情緒體驗。
三、提高合作意識,調動學生互動

新課堂的構建不僅需要師生間互動,更應該有學生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合作學習代表人物約翰遜曾指出:“教師的一切課堂行為,都是發生在學生群體關系的環境中的。在課堂上,學生間的關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對學生的成績、社會化和發展的影響都更強有力,與同伴的相互作用是學生身心發展和社會化賴以實現的基本關系。”
教師在組建合作小組時,應先對學生的知識水平、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和心理素質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然后在合作學習中將學習困難生與優秀生合理搭配、兼顧性別,做到組內異質。一個小組要容納能力各異的學生,使組內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得以整合,各小組的整體水平大致均衡。
例如,在學習新目標九年級“Unit9·When was it invented?”第三課時時,全班分組活動,學生分組表演,各顯神通,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其基本思路如上表。
這既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又能培養他們的團結合作精神。由于討論話題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學生集思廣益、發言踴躍,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補充,使得課堂氣氛輕松、愉快,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