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紀東
摘要:本文主要討論不同班級、不同小組、不同學術,對于同樣一堂生物實驗探究課,所表現出來的差異,以及給我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探究課;差異;教育
前不久,我給七年級學生上了一堂生物實驗探究課,該堂課使我對課堂教學,尤其是新課程教學有了更多的理解和體驗。
我給我所教的三個班按七(6)、七(8)、七(7)的順序上了這堂實驗探究課。這是教學內容完全相同的一堂課,從任課教師到實驗教室和探究工具都完全一樣,所不同的是兩點:學生群體和上課時間段。但班級都是平行班,學生各方面表現差異不大,各班的課堂教學效果相近,當然,這種比較是在常規教學和考試的前提之下進行的。然而這三個班在這次實驗探究課上的表現,卻給了我很大的震動。
探究活動的內容是“探究土壤里的小動物”。首先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4~5人一組,每組一把鏟子,一個盛裝小動物的紙袋(紙袋由教師提供材料,學生自己做),各小組選定一塊合適的土壤——事先我勘察了一番,給同學們推薦了幾塊地方,如校門外的路邊、草地、樹下、池塘邊等。由各小組自主決定探究地點,用鏟子挖掘該地土壤,收集肉眼可見的土壤表面和內部的各種小動物,將它們放在紙袋里帶回實驗室進行鑒別和數量記錄。利用課本提供的小動物鑒定資料讓各小組學生自我鑒別動物的類別并統計其數量,將結果記錄在表格里,最后進行小組間交流和全班匯總。應該說這堂探究活動課重點在于探究的過程而不是結論,以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為主,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分工合作,鍛煉自己觀察、記錄、描述的能力。與其他類型課相比,探究課更容易體現出學生真實的學習態度、合作情況和探究能力。
一、三個班實驗探究課的特點
上完三個班的探究課后,回顧這次課堂探究,其主要表現出兩個特點:
1.學生間差異大
(1)在小組合作學習上有著明顯的班間差異。作為新課程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這節課中體現得非常鮮明,同一小組學生要共同確定探究的地點,再組內分工,進行挖掘觀察、清點辨別生物、歸納記錄,最后表達交流,這些活動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在三個班級中探究組織能力較好的七(6)班基本四五人一組一起完成,組內分工明確,活動進行得條理分明、質量高。七(7)班組織分工最亂,小組成員有的多達6人,有的只有2人,甚至有1個同學單干,相互協作性差,但該班級卻是發現生物類型最多、最好的班。以整個探究過程來看,三個班執行過程中的表現差別很大。比如,當我讓學生到室外找地點挖掘土壤和觀察小動物時,七(6)班的各小組之間散得開,自覺分布在校園不同角落。七(8)班則相反,四五個小組聚在一塊草地上,不肯走遠,還要教師反復督促才勉強分散開點。
(2)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之間有著明顯的個體差異。有個別同學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始終旁觀,偷懶,還有的同學挖出了興趣,直到下課時間迫近才回教室,減少了歸納交流的時間。
(3)性別差異大。由于我讓學生分組是自主搭配,男女生都是自發地分別成組,沒有男女混合成一個小組的現象(以前我嘗試過男女同學混合成組,但實踐效果差而放棄了這個方案)。女生組普遍記載得認真,分工協作程度好于男生組。男生組在彼此分工配合上比女生差,苦樂不均,單干戶就出在男生當中。
這次活動可以看出學生之間相互配合協作的能力欠缺。一個班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小組的合作較好,大多數學生還需加強協作訓練。
2.學生對探究學習態度出乎意料的好
總體來看,每個班的同學對小動物探究的興趣都是強烈的,活動形式受到學生歡迎,過程中同學們很投入,相互交流較多,有疑問就積極詢問教師,氣氛活躍。七(8)班活動是在雨中進行的,但沒有一個學生躲雨,都在興奮地探索土壤里的秘密呢!有個男同學課后還從家帶來了小動物,說不認識,要我解惑。這說明學生隨時都在進行積極的思考探索,只要給他們一個開放的、變化的自主探究的機會,就能釋放學生內在的學習熱情,從而收到傳統課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次探究充分利用了校園土壤這一天然無成本的探究材料,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給了學生認識自然、真正接觸自然的機會,體現了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新課程理念。而學生的總體表現之好超出了教師的預料,無論是對探究活動的投入程度、發現生物的品種和數量,還是充滿求知欲的、令人應接不暇的提問,都讓我重新認識了學生。而學生在探究中暴露出的組織性差、協作配合能力低的缺點,正是長期接受傳統教學而形成的。通過這幾年實驗探究的教學實踐,我有許多體會,課堂中的問題,有的可以通過教師的努力來解決,有的則需要教師以外的因素共同作用來解決,如環境因素、學生個體因素。
二、實驗探究課存在的缺陷
以這堂實驗探究課為例,我在此歸納了三點探究課中存在的缺陷:
(1)實驗探究課的活動時間難以固定化。為達到實驗探究的效果和目的,教師在探究中經常要引導、指點學生,需要時間,而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容易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細節問題,而忽略探究過程本身,產生“揀芝麻丟西瓜”的行為。如這堂課上有好幾組學生對逮到的小動物進行分類辨認時發生分歧而爭執,浪費了時間,影響了后續活動。因此,實驗探究課總讓學生感覺時間很短,一會兒就下課了。就“探究土壤里的小動物”這節課來說,要真正完整地達成學習目標,要一小時課時,因此在實踐中班級討論根本無時間開展。有的小組原本選了校外土壤找動物,但考慮時間限制,都改在了校園內進行,減小了土壤代表性。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我們的課時仍然是按照幾十年前的舊制度制定的,沒有與時俱進,這就給新課程的教學造成了困難。
(2)在實驗探究課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難以有效實現。雖然可以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等方法進行評價,但就我的實踐體會,感覺這種評價方式還是難以應用。一是因為上課時間的約束;二是探究活動側重學生體驗,不重視活動評價;三是評價標準難以制定。一位男同學對土壤中的小動物非常感興趣,挖掘、收集的材料比旁人多得多,而他的考試成績、平時表現比不上同小組的其他人。除了口頭表揚,如何把學生在探究課上的優秀表現體現在他的期末成績中,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3)實驗探究課教師負擔重。這種課容易出現“學生樂、教師累”的情況。拿“探究土壤里小動物”這堂課來說,課前準備的器材不多,準備工作可以不計。每班有9~10個小組,在小組活動探究中,一個老師沒有精力與能力給予各小組全程指導,只能是顧了這邊再望那邊,少有喘氣的機會,因此活動過程中老師對學生的指導往往會從簡,對于學生的困惑不一定能一一消除,且一堂課下來體力、精力的消耗是其他課的好幾倍。另外,還要考慮學生的多方面問題,尤其是安全問題。生物探究有時要用刀動剪的,學生頑皮不小心被器材弄傷怎么辦?這使老師的壓力更大了。目前,30人左右的小班是實施探究實驗活動的優選,在這樣的班級開展探究課活動,能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這樣的實驗探究活動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擴展學生的思維,使教師真正體驗和執行新課程理念。雖然執行過程中會有許多困難,但只要我們堅持努力,就能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也能改進教師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