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鳴
摘要:小學人文教育,是培養小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小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筆者通過小學美術課堂教育實況,分析小學美術課堂中人文關懷的體現和具體作用。
關鍵詞:人文關懷;焦慮;完美主義;自我認識;自暴自棄
小學人文教育,是培養小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小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它主張教育要以小學生的發展為核心,喚起對學生的尊重,崇尚民主和創造,追求學生的自我完善與個性解放。美術課程標準中談到,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研討和探索,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美術與其他學科、社會生活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跨學科學習活動。下面筆者通過課堂教育實況,分析小學美術課堂中人文關懷的體現和具體作用。
一、安撫“焦慮”
焦慮會讓人心煩,尤其對孩子來說,完不成任務的焦慮不安只會讓他更無約束地無理取鬧,甚至影響別人。如在一次實踐課上,幾個學生指著另外一個學生對我說:“老師,他什么東西都沒有,就在那玩!”“對,他還轉過來吵我!”我看了看那小孩,他有點怕我責備,頭一埋,臉也拉長了,一臉的沮喪,這是因突然驚嚇產生的輕微焦慮。“怎么了?告訴老師。”我輕輕地問他。他兩手空空地攤在桌上,面前什么都沒有。“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身邊能不能找到能用的材料吧!”我輕輕地拉著他的手,與他一起在周圍尋找可以用的材料。
可見,老師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焦慮協調訓練,通過適時的引導,可以讓其學會與人交往、學會放松自我。教師通過用溫柔的動作進行安撫等方法能帶著學生慢慢趨于平靜,讓學生在心平氣和的心境中發現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
二、減輕“完美主義”
過度的完美主義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壓力,會體驗比別人更多的挫折感,會常常對自我評價產生動搖;害怕面對失敗,在沒有動手做或成敗未定之前,先行自動放棄;如果某事顯得困難或不能保證成功,馬上焦慮,并不愿嘗試;過分投入和過度分析每一件事,致使浪費很多精力;故意拖延時間,為掩飾“不夠完美”,就以時間不夠為理由。例如在一次課堂教學中,筆者教學內容已經講完,課堂作業也已經布置了,這時發現一個學生看起來很辛苦,大家都正畫得起勁,可是只有她還在冥思苦想中。怎么辦呢?我輕輕地拉起她的手,說:“走,老師帶你參觀參觀別的同學的畫好不好?”于是,她和我一起欣賞了其他很多小朋友的畫。“我知道該怎么畫了!”她興奮地對我說。讓她了解一下和她同齡的孩子都是很一般的水平后,她走出了過于追求完美的誤區。
三、改善“自我認識”
自我認識就是指人對自己及其與外界關系的認識,也是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的統一。自我認識是自我意識的認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識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調節、控制的心理基礎。教師在發現學生自我認識有誤區的情況下,要注意潛移默化地正確引導。如課堂中很多學生指著一個學生對我說:“老師,他手很臟的,他老把臟東西弄得到處都是!”“我們都不喜歡他!”……“你知道大家為什么不喜歡你嗎?”我問那個學生,“把手給老師看看。”他本來不肯,在我再三要求之后把手伸出來了。我說:“先去把手洗了吧,老師等你回來。”等他洗干凈回來后,我對他說:“干干凈凈的,真漂亮!現在用這雙干凈的小手來畫出自己的想法吧!”人的行為表面上看起來是千變萬化的,但是實際上每個人的行為反應是有次序且相當連貫的。環境也能影響人的情緒,在干凈舒適
的環境里,心情才會更輕松,做事才會更有效率。
四、解決“破罐子破摔”
《卡爾·威特的教育》中講到:“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有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有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有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會有命運的收獲。”如有一次因為要維護紀律,筆者借班開課的時候班里只留下了一個女生。“哼!不帶我去拉倒!反正我在教室玩也很舒服!”學生這樣自暴自棄著。“老師請你幫個忙,好嗎?”我輕聲地說,微笑著走過去牽起了她的手,“幫老師把辦公室的書搬來給留在教室的小朋友看,好嗎?”“好!”她很爽快地答應了。拉了她的手就是在告訴她老師很喜歡她,動作要很溫柔,這樣也能讓學生更好地感受老師的關愛。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教師的真情、信任和期待,可以使“差生”變為優等生。給學生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讓學生發揮了自己的能力,感覺受到了重視,才不會自暴自棄。
參考文獻:
[1] 季建林,朱琳,劉文娟.關注青少年的精神健康[N].中國醫學論壇報,2007-06-07.
[2] 程肖.“以生為本”的美術課堂管理探討[J].教育前沿(綜合版),2007(6).
[3] (德)卡爾·威特.卡爾·威特的教育[M].翟文明,郝榮麗編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