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博

世界主流媒體的決策層之所以能齊聚中國,和中國近些年來的發展實踐關系密切
全球媒體的目光再次匯集中國。
2009年10月9日、10日,世界媒體峰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70多家通訊社、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到場。
峰會由于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出席而備受矚目。胡錦濤發言中關于世界媒體發展合作,以及釋放出的中國媒體開放信號,成為此次峰會的一大亮點。
通過更進一步的開放與合作,以獲得更多國際輿論話語權,顯然,世媒峰會為國內媒體的發展開拓了一個新渠道。這一渠道的背后,蘊含著國內媒體更為開放的空間。
話語權背后
由新華社主辦的此次會議,與中國正在推進的國家形象提升戰略一脈相承,并希望逐步打造強勢的中國國際級媒體。
“中國通過峰會向世界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展現了中國堅持開放、不斷進取的形象。” 新華社社長李從軍說。
“峰會的倡議緣于一年前的約定”,主辦方透露,世界媒體峰會由新華社與新聞集團、美聯社、路透社、俄塔社、共同社、英國廣播公司、時代華納廣播集團、谷歌等8家世界著名媒體機構共同發起,并由新華社承辦。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新華社與美聯社、路透社等媒體負責人會談時,大家一致認為,有必要舉行一個世界媒體峰會,為全球主要媒體機構搭建一個溝通交流、集思廣益的平臺。
“世界政治、經濟的合作已經如火如荼,媒體的合作也勢在必行。”李從軍說。
人民大學媒介管理研究所所長宋建武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認為,新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已經對傳統媒體造成了非常大的沖擊,同時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合作,甚至某種沖突也提上了日程。本次媒體峰會的召開,對于應對新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挑戰應該非常有意義。
經濟危機的沖擊和全球傳媒行業共同面臨的數字化挑戰,使得世界媒體終于坐到了一起。但另一個潛在的主題更值得關注。
“此次會議與中國正在推進的國家形象提升戰略是一脈相承的。”《紐約時報》報道說,未來數年,中國計劃投資數十億美元發展媒體和娛樂產業,同時將放松行業監管,希望打造能與CNN等國際巨擘一爭長短的媒體帝國。
“各大媒體之間還存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固有障礙和偏見。但世界主流媒體的決策層之所以能齊聚中國,和中國近些年來的發展實踐關系密切。” 宋建武認為。
“作為新興大國,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實力并未得到相匹配的話語權,在涉及核心利益關鍵時刻,中國政府的立場和事件真相往往在國際輿論中未能充分表達,需要相稱的媒體來配合中國日益提升的國力與地位。”新華社外事采訪室主任錢彤說。
顯然,中國希望藉此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一方面,打造強勢中國媒體,維護國家利益和形象,上升為中國政府迫在眉睫的國家戰略;另一方面,搭建平臺與世界其他重要媒體充分交流,有效合作。
“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中國和世界主流媒體的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從過去的緊張走向了今天的融洽,從過去的挑釁走向了今天的合作。”一位媒體研究者說。
開放新信號
胡錦濤的出席使世媒峰會在傳媒界的影響力迅速得到提升,也凸顯了中央高層對傳媒業的重視,并透露出更多的開放信號。
峰會開幕式上,眾多來賓發現,中國國家主席與他們同坐在一個主席臺上。隨后,胡錦濤的致辭迅速成為各國媒體關注的焦點,
胡錦濤在發言中稱,外國媒體的報道“對各國人民了解當代中國發展變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也承諾:“我們將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繼續推動政務公開,加強信息發布,保障外國新聞機構和記者合法權益,為外國媒體在華從事采訪報道業務提供便利。”
此外,胡錦濤在世界媒體峰會開幕式上明確指出,世界各地媒體要充分運用自身特點和優勢,廣泛傳播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包容理念;要堅持平等互信、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更好開展交流合作;要切實承擔社會責任,促進新聞信息真實、準確、全面、客觀傳播。
這一觀點引起了與會媒體代表的廣泛共鳴。研究人士認為,這是中國向世界媒體敞開大門的重要表現。
新華社社長李從軍在開幕式致辭中提出:“無論形勢如何發展,不管面對多少困難,媒體的社會責任和公益使命,只能堅持,不能舍棄。”
“履行社會責任是你我共同的天職,也可以說是主要使命。”俄塔社社長維塔利?尼基季奇?伊格納堅科表示,大眾媒體不應成為政府或商業的代言人,才能、良知和社會責任感是衡量媒體工作的三大基本標準。
對于胡錦濤的講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教授說:“這可能是中國要加強政治或傳播制度改革的一個信號。中國在這些方面相對滯后。和諧社會最重要的就是人民的意見、人民的利益要通過不同的意見表達,而不只是一種聲音。”
與胡錦濤講話相呼應的是,峰會舉行前夕,中國公布新修訂的《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
新辦法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干擾、阻撓新聞機構及其新聞記者合法的采訪活動。此舉被解讀為展現中國新聞環境正不斷放寬并改善的一面。
峰會共同主席、美聯社社長柯里在聽了胡錦濤的講話后表示:“我很高興地聽到,在北京奧運會舉辦約15個月后,中國(向國際媒體開放的)的進程仍將繼續。”
柯里的講話同樣有所指。
2008年世界報業協會的統計顯示,中國報業市場繼續保持世界報業第一大國的地位,平均日發行量1.07億份,是日報總發行量最高的國家。
清華大學傳媒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發布的《2009傳媒藍皮書》顯示,2008年中國傳媒產業的總產值為4220.82億元,約占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4%。
“雖然中國傳媒業處在高速發展期,但是同樣存在一些問題。如一些體制機制難點凸顯,傳媒改革已近瓶頸期;產業融合難度很大,跨媒體創新臨界解決期;新媒體廣泛發展,政府監管面臨提高期。這些都是在未來幾年需要解決的課題。”中國傳媒大學傳媒經濟研究所所長周泓鐸說。
峰會舉行兩個月前,中國多年來發展相對滯后、壁壘嚴密的文化產業,迎來了貫通產業鏈的政策利好。
7月22日,繼鋼鐵、汽車、紡織、裝備制造、船舶等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出臺后,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第十一個產業振興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為今后數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指出了方向。
包括新聞出版等多個文化領域獲得政策支持,其內容涵蓋了降低準入門檻,加大政府投入,設立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等。
面對巨大的產業蛋糕,柯里等多個參會媒體負責人表示,期望與中國有更多合作。無疑,更多的國際合作背后,蘊含著中國媒體更為開放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