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時報》10月22日文章,原題:中國海軍從印度碼頭前駛過 很久以前,印度就學會了同中國商船在印度洋共處。然而,印度(如今)正審視著中國海軍艦船出現在印度洋地區。隨著事態一步步發展,既新奇又令人不安,這將成為讓印度嚴重頭疼的事。
3艘中國海軍艦船并不能組成一支艦隊,但它們的確在向外界宣示。實際上,通過派遣這些艦船作為多國部隊的一部分到索馬里海岸附近巡邏,中國只不過是向印度說“我們回來了”。
正如它在印度北部邊界地區的所作所為,中國已在印度洋地區采取了一系列行動。盡管這可能沒有它沿著北部邊界的行動那么具有威脅性,卻暗示北京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在這一過程中,中國這些“不那么狡詐的”海軍行動證明(其影響)要深遠得多,不僅僅是令新德里心煩意亂。
“印度在位于印度洋地區西部的馬達加斯加島上建立監聽哨,這還是第一次。鑒于中國在西印度洋地區的存在日益增強,建立該監聽哨具有重大意義”,新德里觀察家研究基金會安全問題高級研究員拉杰斯瓦里·拉杰格帕蘭如是說。
“中國很快認識到,在2004年印度洋海嘯中,他們缺少從事災難救援的海上能力是如何影響到美日澳印結成對其有害的海上聯盟的”,華盛頓塞繆爾國際咨詢公司的高級副研究員索拉·蓋普塔說,“通過把一部分能力用于災難援助和人道救援領域并參與攸關全球利益的活動……解放軍海軍似乎已領會了作為方便交通工具的含義,以及在不引起驚慌的情況下執行‘防區外海軍活動。”
不僅對美國,對包括印度在內的亞洲其他主要國家來說,北京的資源外交正成為一個主要挑戰。“除在印度洋地區獲取戰略據點外,能源安全和對其他資源的渴望是首要動機……抑制印度的發展野心和限制其在南亞地區的潛在影響力仍是中國對印度洋地區幾個國家政策的潛在目的”,拉杰格帕蘭說,“過去幾年里,北京已鞏固了同幾乎所有印度洋地區國家的關系。”
盡管關于中國在印度洋的“珍珠鏈”戰略討論很多,但蓋普塔認為,沒有有力證據表明中國在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緬甸進行港口開發活動之外的其他基地建設。蓋普塔強調說,盡管中國正在使印度洋地區的溫度升高,但觀察家應避免歪曲或夸大中國海軍在那里的活動規模,“與中國海軍在東亞和東南亞的活動相比,他們當前在印度洋的活動相對來說是有益的。”
中國的海軍戰略家同意這樣一種觀點:海軍力量真正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如果不能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海洋大國,中國就不能算是偉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亞洲經濟利益可能證明是促進印度洋地區發生變化的一個強有力的和意想不到的催化劑。失去印度洋地區這個勢力范圍絕不是印度的選項,但(與其他國家)分享印度洋卻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要使這一計劃能夠實現,印度將不得不比現在更信任中國。▲(作者彼得·J·布朗,陳庚譯)
環球時報200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