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曾是一個時代的主張,今天,企業社會責任的浪潮中,中國式商業倫理又顯示出獨特的價值。2009年,在應對全球挑戰的責任追求下,中國文化與世界文明開始了一次完美的握手
中國式責任漸成氣候
劉北憲:金融危機剛剛過去一周年,氣候變化的挑戰又擺在人類面前。
在中國,企業社會責任這種全球共識經歷理念啟蒙、行動探索、社會共識等階段,現在,一種東方化的“中國式責任”理念正在激蕩成型。正如胡錦濤主席在闡述“中國的氣候觀”時提出新興發展中國家“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中國式責任”成長于中國的改革開放,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化與中國特色在這里相遇。
作為金融危機后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清晰認識與長遠戰略,中國企業認識到中國商業倫理中講究誠信、義利兼顧這些源遠流長的責任基因,也充分考慮國情實際、發展階段、文化傳統、資源稟賦等因素,只有理性總結中國特色的社會責任理論,才能指導自己實現又好又快的可持續發展。
責任,事關企業信仰,是社會價值體系的一部分。基于此,我們將在第五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國際論壇”上以“中國式責任”這一命題,匯集政府與企業共同參與構建。期待這一理念能體現為企業公平誠信的經營意識、節約環保的生態意識以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統一的商業價值觀,在實現大國崛起過程中,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為世人贊許的發展道路。
商道與公益的結合
王汝鵬:30年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一方面企業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逐漸具備強大的經濟實力,企業社會責任這一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產物在中國具備了更成熟的土壤和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創造大量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某些社會問題。
社會責任是企業參與社會公益建設的思路和途徑。當前,盡快建立“中國式責任”標準體系和評價機制,加強社會責任本土化研究,以有效的實際行動主動應對全球責任的潮流,有利于企業更好滿足利益相關者要求,有助于管理創新和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對于中國提升國際競爭力,緩解轉型期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社會責任成“走出去”的門檻
姚堅:當前中國和全球的經濟聯系前所未有的密切,人員、資本、技術、服務,包括文化,已經全方位與世界聯系在一起,國際市場的影響直接而明顯。
中國的一舉一動都引起海外關注,我們與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友好關系因摻雜經濟因素而變得復雜,這就有賴于企業通過社會責任建設來進一步完善。
強化社會責任是企業國際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中介組織共同推進。企業可以通過制定海外管理規范,解決產品質量和進口結構問題,更加重視當地環境、法律和習俗,以自律和內部管理減少惡性競爭,妥善處理與當地政府、公眾關系。
未來的競爭更多是軟實力的競爭,這種變化要求中國企業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學習和遵守社會責任,提升企業海外形象,反過來,在推進過程中也提升中華文化的軟實力。
以公民精神發展現代慈善
王振耀:“中國式責任”從理念上升華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汶川地震后,中國企業履行慈善責任熱情很高,但仍帶有較大傳統性,應盡快邁向現代化,向現代慈善發展。
中國企業家要善于以現代行為方式來考慮慈善的發展,責任的履行,從體制上思索問題,從程序和技術上解決問題。現代企業的公民意識需要弘揚和提倡,要大大方方做慈善,捐款以后要求回饋信息,使社會效益對企業經營產生積極影響。
履行好 “中國式責任”必須聯合行動,慈善的規模大了就要有設計、制度和行動配合。道德、良心、愛國熱情固然可貴,而現代責任體制更能長久地弘揚社會成員的好行為,限制不良行為。
良知與責任解決環保難題
楊朝飛:很多人認為環境問題是一個經濟發展水平、發展模式或者發展方向問題,等真正富有了自然就可以治理環境,這個說法并不完全正確。其實,環境問題和人們的環境意識、環境責任密切相關,責任包括對環境問題的認知,也包括人的一種良知。
最近連續發生幾起重金屬污染事故,總理作了多次批示。其中一個冶煉集團明知肯定會造成鉛排放超標,積累到一定時間,可能通過空氣、土壤危害兒童,當地政府依然熱情挽留這個財稅大戶。這就是有一定的認知,但責任感卻幾乎完全喪失,缺少良知。
認知是對危害的了解,良知是人的真正責任,增強社會責任感對解決環境問題非常有益。企業降低成本、追求經濟利益要靠技術進步,而不應該把成本外部化,把污染甩給社會,傷害老百姓,依賴政府出錢治理污染。
綠色發展我們必須承擔
唐元:全球氣候變化提出了新要求,成為企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這是由環境問題、社會問題綜合決定的。
氣候變暖導致的一系列自然災害已經引發全球關注,減排關系環境安全,各國觀點漸趨一致,中國不能置身度外。同時,中國又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不能因為減排而延誤發展機遇,必須盡快步入低碳發展軌道,其中企業的行動很關鍵。
從中國國情看:三十年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尖銳,資源矛盾非常突出。水、能源、礦產、耕地全面短缺,供需失衡,大氣、水、土壤污染相當嚴峻,環境脆弱,經不起進一步污染。
為此,國家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列為基本國策,提出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建立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為解決當前面臨的一系列難題開了一個藥方。
走綠色發展道路實際上是企業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的具體體現。企業一是在生產過程節能減排,少污染環境;二是生產的產品一定是節能環保型。對于這樣負責任的企業,政府應當提供財政、稅收、金融、投資、技術、價格等一系列激勵,并建立綠色品牌、綠色企業的評估、優選和宣傳機制。
企業也需要民主素養
郭軍:金融風暴余威揮之不去,中國國企高管限薪獲得喝彩,而珠三角有些企業在裁員后嘗到苦果,就是面臨新一輪民工荒。
企業是社會創造財富的基本細胞,企業有優秀的勞動者,才會有發展的動力。大浪淘沙,金融風暴帶來壓力也帶來反思,經濟轉型、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調整成為必然,這一切都要求企業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中國整體社會環境還是大眾社會,政府在推動進程中有著重大責任。作為參與社會化大生產的經濟組織,企業管理中有社會屬性的部分,特別是對人的管理。許多法律是國家明文規定的,企業管理層對此一定要有民主意識、民主素養,需要認真對待。
央企吹響社會責任“集結號”
楚序平:社會責任的核心是社會發展,過去一年中央企業歷經依法經營、誠實守信、產品質量、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生產安全、維護職工權益和社會公益八項歷練,履行社會責任出現五大亮點。
第一,責任報告發布數量上升,質量提高。目前已有32家中央企業總部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第二,經濟績效持續提高,為共同富裕奠定基礎。經過多年的制度創新,企業面貌脫胎換骨,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2008年,中國國有非金融企業資產總額達42.55萬億元,凈資產17.07萬億元,為全國人民乃至子孫后代積累了大量優質資產;第三,節能減排取得了重大進展。2008年中央企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10.23%;第四,模范地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中央企業與職工勞動合同簽訂率100%,養老醫療等五大基本保險覆蓋率100%;第五,在全球經濟危機前,中央企業勇擔重任,挺起了中國產業的脊梁,央企獲得66.7%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超越安全事故的全球規律
彭玉敬:按照世界一般規律,工業化初期事故多發,到工業化中期事故快速上升并達到一個頂點,后工業化時代事故發生才會趨穩。有觀點認為,中國也躲不過這個規律,這是不負責任的。
在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能否實現安全生產發展,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考驗。實行安全生產,改善作業條件,減少作業危害,是履行安全生產社會責任的重要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