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投資促進署署長稱
本報記者 胡笳
從人類誕生至今,氣候問題從未像今天這樣真正擺在國際舞臺的中心位置。今年年底,聯合國氣候大會將在丹麥的哥本哈根舉行。瑞典是今年歐盟的輪值主席國,它不僅積極推動哥本哈根議定書的簽訂,也在清潔能源領域跑在了各國前列。近日,瑞典投資促進署署長白思德來到北京推廣清潔能源技術,《環球時報》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
環球時報:瑞典的清潔能源技術現在發展如何?
白思德:瑞典的生物燃料技術很發達,我們主要是從垃圾中提取生物燃料。此外,瑞典的森林資源豐富,造紙業發達,紙漿的副產品也是生物燃料的來源。目前,瑞典使用的能源中有40%是生物燃料。瑞典政府還宣布,到2020年,瑞典將擺脫對石油的依賴,成為一個真正的無油國,完全改用生物燃料。
現在在瑞典有個很明顯的趨勢,那就是本國的大部分汽車廠商已經在生產既可以使用汽油,也可使用其他生物燃料的汽車。在未來的5年到10年間,這應該是個大趨勢。到那個時候,只能使用汽油的交通工具可能已經不存在了。
環球時報:生物燃料技術對成本要求很高。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生物燃料也同樣適合中國嗎?
白思德:認為生物燃料的成本很高,這可能是人們認識上的誤區。實際上,新能源計劃最初啟動時,恰恰就是因為傳統能源的價格越來越高,人們才不得不開始尋求替代能源。因此,替代能源只有比傳統能源成本更低廉,才能吸引消費者。從瑞典目前的實踐來看,我們的生物燃料都是從垃圾和廢料中轉換出來的,因此成本很低。
環球時報:生物燃料的推廣成本不止是燃料本身,還需要相關的加油站、汽車等配套設施,這對中國來說是不是壓力太大了?
白思德:你說的這個現象我完全同意。和瑞典、北歐乃至整個歐洲相比,中國都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推動起來一定是有難度的。但是反過來說,正是由于中國是大國,如果所有能源都依靠傳統能源,那碳排放量也是十分巨大的。所以,中國無論如何都必須發展清潔能源。很多國家都認為,要實現低碳經濟就必須犧牲GDP。但從瑞典的經驗看,我們的碳排放量下降了,而GDP一直都在增長。我們的數據可以反駁那種論點。
環球時報:您認為,未來中國應該如何發展本國的清潔能源技術?
白思德:我注意到,現在中國對太陽能的利用要領先于對其他新能源的利用,但是中國這么大一個國家單獨依賴太陽能是遠遠不夠的,新能源也應該多元化。風能對技術的要求較低、對勞動力的要求則比較旺盛,而中國是勞動力過剩、技術又比較缺乏的國家,因此風能在中國可能更有前景。
此外,從我過去在通用電氣醫療部門工作的經驗來看,研發的投入非常重要。這塊投入可能十幾年不產生效益,但是一旦成功,后續回報不可限量。我認為,中國要想提高自己在清潔能源上的競爭力,就必須增加在研發上的投入。▲
環球時報200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