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歲高齡的錢學森先生安詳仙逝。一生傳奇的科學巨星就此隕落。舉國上下都在為失去這位科學偉人而惋惜。錢老生前已有“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美譽,不過令世人景仰的不僅是生前身后名,更是他同國家榮辱與共的不朽精神。
錢老歷盡波折報效祖國,已被濃縮為一段傳奇,當時美國海軍部次長金貝爾一句“一個錢學森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zhàn)師”的話,足見錢老的學術地位。不過,人們往往忽略了金貝兒的后一段話———“我寧可把這個家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不是美國人憎恨錢學森,而是美國憎恨新生中國。
所以,美國人對錢學森軟禁5年也好,百般阻撓其歸國也罷,隱喻的都是中美兩國在“冷戰(zhàn)”初期勢不兩立的現(xiàn)實。而錢學森在如此惡劣的現(xiàn)實下,不惜放棄在美國學界的盛譽和優(yōu)厚的物質(zhì)條件,回到中國,改變的不僅是個人的命運,而是整個國際格局的悄然變遷。
正是因為錢學森,中國很快擁有了“兩彈一星”,并最終使中國成為航天大國。中國改變了全球戰(zhàn)略格局,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說,錢學森夢回祖國的那一刻,客觀上影響了中美兩國半個多世紀的風云博弈。一個人的愛國引發(fā)一個超級大國的圍追堵截,一個人的奉獻成就一個新興大國的強國基礎。在整個世界歷史,恐怕都很少人能出其右。
正如有網(wǎng)友所評價的那樣“錢老是中國人的精神脊梁”,我們可以說,錢學森先生是中國一代科學家的化身。他們這一代人將中國的復興與自己的生命和科研生涯緊密相連。也正是這種精神讓這代科學家們?yōu)橹袊龀隽俗吭降呢暙I,使中國由弱逐漸變強。
盡管科學沒有國界,可是科學家卻是有國界的。錢老用他的一生告訴我們科學家的“國家意識”,讓他的科學追求有更多的動力源泉和學術靈感。
錢老生前一直“念念不忘的”、“憂慮的大問題”,就是中國目前缺乏拔尖的領軍人才。其實我們或許并不缺乏科學領域的精英人才,但是之所以沒有領軍人物,正是因為缺少這種一心為國拼命的精神。我們需要的是新一代的“錢學森”,他們將自己的奮斗目標確定為中國的崛起。
眼下學界浮躁而官僚的風氣、學者求功名利祿心切之心態(tài)若不除,與國家共榮辱同命運的愛國精神又從何談起?科學精神也早已經(jīng)被這些不良的風氣和心態(tài)嚴重侵蝕掉。這也是現(xiàn)如今我們會如此緬懷大師的緣故。感覺一些大師走了,而繼承他們精神的人卻寥寥無幾。這才是我們最應該從錢老的離去中深刻反思的。
今人紀念錢學森,對逝者最大的安慰不是給其死后哀榮,更非后學高山仰止的崇敬,而是傳承其愛國情懷和科學精神。這才是對錢老最好的悼念。▲ (作者是江蘇學者。)
張敬偉
環(huán)球時報200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