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世界政治評論》11月4日文章,原題:為抗衡中國,印度轉向日本 中印邊界的“阿魯納恰爾邦”(中國藏南地區——編者注)已成為新德里和北京緊張加劇的焦點。近來,一連串印度評論家發出中國可能采取軍事行動的警告。達賴也并非上個月唯一在東京尋求觀眾的重量級人物。他緊隨現任印度國家安全顧問納拉亞南,后者會見了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并希望能敲定辛格與鳩山的會面。隨著印中關系愈發緊張,一些分析人士把日本看作新德里的天然盟友。
印度馬德拉斯德基督教學院副教授勞倫斯·普拉巴卡爾認為,盡管日本擔心印度的核武化,但兩國的匯合傾向更強,“在印中實力競賽中,日本將成為(印度的)天然盟友。雖然日本可能無法直接起作用,但印日海軍演習多少有些相互協作的目的。”在他看來,印日的海上情報合作及多國海軍演習,為印度在東北亞提供了一個象征性的前沿存在,創造了一股針對中國的抗衡力量。
去年日印貿易額達130億美元。茁壯的貿易伙伴關系為兩國在印度洋和東南亞展開安全合作創造了可能。這一合作還能抵抗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經濟霸權。
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的楊健(音)認為,這樣的抗衡努力可能會使中國受挫。中國會開始感到被更緊密的印日關系包圍。但不太可能發生軍事沖突,甚至在棘手的邊界問題上也不會,“中國通常會通過鼓勵各方擱置爭議、協商解決的方法減緩緊張。談判可能會持續很多年或者永遠。關鍵是中國不想發生沖突,起碼現在不想”。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國家安全決策系的特倫斯·勒里希認為,如果中國同印度和日本的關系都惡化的話,印日關系可能會加速發展。但他同時提醒,經濟和安全領域的關系仍在發展,但是個“緩慢過程”,“如果僅僅是中日關系惡化,只要中國不給印度出難題,我并不確信印度會急著支持日本。”就算印日持續靠近,兩國安全合作也會因日本的不確定而受到限制,“鳩山政府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尚不明了,日本在一段時期內仍將以國內經濟為重,也將繼續受制于憲法……”▲(作者賈森·米克斯,何晏譯)
印度拉日本抗衡中國
環球時報2009-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