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在11日發布的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首次提出,將結合國際資本流動和主要貨幣走勢變化,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這一新表述立刻引發了西方媒體的關注。12日,西方各大媒體都圍繞“人民幣升值”大做文章。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稱“環太平洋國家壓人民幣升值”;英國《金融時報》則報道說“中國央行承認人民幣受到升值壓力”;彭博新聞社說,中國10月份經濟走強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紐約時報》也表示,“發展中國家開始抱怨中國匯率政策”。
面對西方媒體昨日針對人民幣的“狂轟濫炸”,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高輝清博士12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西方媒體對中國央行的政策往往存在捕風捉影、過度解讀的傾向,這是一種對中國施壓的方式,它們試圖通過制造這種輿論來導致人民幣升值“成為事實”。這不過是一種一廂情愿罷了。
外媒猜測匯率政策微調
路透社網站12日的分析文章說,中國央行關于人民幣匯率問題的提法同以往顯著不同,顯示中國央行在全球金融危機后,更加關注更廣泛意義上的整體匯率穩定,并將加強國際間的溝通、協調,共同維護幣值和金融體系的穩定。《華爾街日報》12日說,中國央行在匯率政策的官方措辭上作出了罕見的變化,可能是為了回應對美元不斷走軟以及資本流入飆升的擔憂情緒。《泰晤士報》12日也表示,央行貨幣政策的表述是中國發出“允許人民幣升值的一個暗示”。
《金融時報》12日說,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2005年開始被允許上升約20%,但去年年中以來,人民幣實際上再次盯住美元。IMF上周末表示人民幣匯率被“嚴重低估”。報道還表示,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不久前的講話同央行言論形成對比,陳德銘支持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為出口企業創造穩定預期。報道稱,“負責貿易事務的商務部部長的言論或許表明,央行的立場尚未得到政府高層的支持。”該報說,經濟學家們表示,央行的新措辭將使匯率獲得更大的靈活性,但并不一定意味著中國政府會很快調整政策。事實上,很少有經濟學家預期中國會在明年年中之前放棄“事實盯住美元策略”。
渲染人民幣升值外部壓力
路透社12日的評論說,“這或許是中國人民銀行對近期國際上有關要求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回應”。報道說,由于本幣大幅升值妨礙了通過出口帶動經濟復蘇的計劃,許多新興經濟體“終于也開始對中國人民幣持續疲軟表示不滿”。在此之前,對中國匯率政策的抱怨之聲通常都只來自發達國家,不過在上周的G20財長會議上,有跡象表明發展中國家也開始質疑中國的匯率政策。
《華爾街日報》12日的報道也宣稱,中國正面臨著要求人民幣升值的新壓力,這些壓力來自于“整個環太平洋國家”。報道說,包括美國、中國和日本在內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 21個經濟體的財政部長均認同,包括匯率與利率的靈活價格體系是實現全球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因素。說明外界越來越擔心人民幣和美元雙雙走軟可能會給亞洲經濟體帶來沉重打擊。報道援引日本外務省發言人兒玉和夫的話說,我們都知道歸根結底還是人民幣匯率問題。不過,他也表示,這種(匯率)談判應當由美國和中國在幕后悄悄進行,“我不認為APEC會議進程能夠推高人民幣匯率”。
專家否認匯率政策轉變
高輝清表示,西方媒體如此炒作人民幣匯率問題,一方面表明西方對人民幣匯率很關注,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對中國的施壓方式,它們希望通過這種輿論導致自我驗證的效應,使人們都去買人民幣保值升值,并為國際資本炒作人民幣概念做埋伏,以促使人民幣快速升值。
針對央行匯率政策措辭的變化,高輝清認為,不意味著人民幣匯率政策的重大轉變,人民幣也不會進入升值通道。“自2005年中國開始實施相對靈活的匯率機制。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采用相對固定的機制,現在又回歸到靈活機制也是自然的事情。只是匯率升降的波幅會大些而已。人民幣匯率可能升,也可能降,有雙向預期。”▲
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管克江 本報記者 鐘玉華
猜測央行改匯率政策 炮制人民幣升值輿論
環球時報200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