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勤
中國歐盟商會日前發布了題為“中國產能過剩研究”的報告。本來,產能過剩和產能不足一樣,是經濟發展中的永恒話題,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宏觀管理都離不開這個問題。市場的變化決定了“過剩”和“不足”的存在,這本來是常見的經濟現象,在市場經濟的杠桿作用下,這種相對的不平衡應當是正常的,只要掌握在可控的范圍內,就不必大驚小怪。可是中國歐盟商會的報告卻真正有點“大驚小怪”了。不可理解的是,該報告竟會衍生出一些奇怪而有害的觀點:中國大量的出口和所謂的產能過剩是導致國際社會對中國產品采取遏制和特保措施的原因。這種看法不僅僅是“荒謬”,而且滑稽可笑。其實,中國經濟是否真的產能過剩還有待商榷。
首先,判斷中國的產能過剩與否是從長期發展眼光看還是從眼下短期效果看,兩個角度的結論是截然相反的。在近20年來,隨著中國對基礎建設(如高速公路、鐵路交通、造船、機場、碼頭、房地產等)的投入大幅增長,帶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尤其鋼鐵、水泥、建材、電器等龍頭行業,更是達到歷史的最高潮。這些新的企業登上舞臺,在當時應當說是市場的大量需求催生了這些企業的誕生與發展。甚至一度出現供不應求的產需失衡的現象。
但是去年暴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產生了剎車效應,使中國相關行業的產能出現新的不平衡,這是“不可抗力”的因素造成的,與決策規劃沒有直接關聯,而且這種不平衡也是可控制的;它只是短期存在,不會對經濟大局產生重大影響。
而從長期發展來看,這些行業的前景依然大好。可以說,在不久的將來,這些行業產出的產品又會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部分高爐壓火待用,部分工廠暫時停機待開,不是壞事。總比市場需要時,臨時上馬來不及,錯過大好時機為好。我們不能忘記在上個世紀90年代時,國外對國內的電力發展就曾發出中國電力產能過剩的警告,中國當時也確實大大削減了對電力建設的投入,許多在建項目被迫下馬。可是僅僅3-5年之后,全國就出現電力供應嚴重不足的困境,一時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這個教訓告訴我們:過剩時要防不足時。
其次,筆者認為判斷產能過剩與否不能只從微觀角度即某單個行業來看,而是要從整個經濟發展需求來分析觀察。就中國目前情況而言,盲目投資、重復投資曾經困擾政府決策部門,但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已不是最為主要的問題。
從某個具體的行業來說,如光電光伏行業以及水泥生產有了產能過剩的跡象。去年水泥產量高達近20億噸,還有6億噸的產量在建。這是因為國內外市場萎縮或因金融危機造成市場暫時性觀望,并不等于短期內市場需求不會強勁復蘇。尤其是房地產和城市化的發展,對水泥和新能源的需求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產業將會成為未來的主導行業,目前的行業布局中將來可能還要有更多的投入。鋼鐵行業也面臨同樣的挑戰:隨著中國的大型飛機、大型艦船、交通軌道的飛速發展肯定會產生大量的鋼鐵需求。如果現在我們輕易關閉鋼鐵企業,對上述產業的未來發展肯定會產生長期負面效應。所以,微觀上(單個行業)暫時的產能過大不能成為宏觀調控的依據和理由。由此產生的擔心也是不必要的。不能把產能過大夸大成產能過剩,一字之差引發的政策變動是巨大的。
中國的產業一直在過剩與不足之間選擇,曾經經歷了相當痛苦的蛻變過程。但每次調整,達到新的平衡點時,中國的產業都有新的進化。如果沒有這種調整,中國的產業肯定會產生退化。我們應當為不斷的進化而高興和自豪。如果因為中國產業的進化而導致外國企業的保護主義,錯不在中國,只能賴它們自己的產業的退化。這就是國際貿易大國之間的博弈和魅力所在。中國歐盟商會的這份報告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提醒中國企業的決策者:如何把現在少數產能過大變成未來市場的“速效救心丸”?
此外,看問題的目的不同所導致的效果有天壤之別。如果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目的是為有的國家對中國產品的出口設立屏障,為自己的不光彩行為尋找一個光彩的借口的話,其文的可信度就可想而知了。
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威脅世界經濟,成為其他國家采取“遏制”中國貿易的借口是站不住腳的。因為目前在個別行業產生的短期的產需不平衡主要是國際市場變動造成的,是少數國外政府采取保護主義產生的后果,與中國產業無關。由于貿易保護主義扭曲了市場的需求,中國企業深受其害,歐美反把責任扣到中國企業頭上,實在是不公平。▲(作者是瑞士蘇黎世州銀行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
環球時報2009-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