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文
金融危機已漸近尾聲,“后危機時代”正浮出水面,這將會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呢?
怎樣在后危機時代搶占話語權和經濟高地,是做“游戲的參與者”還是做“游戲規則的制定者”,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
一年前的9月15日凌晨,美國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請破產保護,揭開了美國金融危機加速惡化的序幕。如今,世界經濟觸底復蘇跡象已經初現。
現在,中國經濟正在彰顯力量的證據無處不在。中國的國有企業在全世界收購企業、技術和資源。
在全球銀行的排名榜上,三年前,中國還沒有一家銀行的市值躋身世界前二十名。2009年,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分列前三名。
2009年世界500強排行中,中國已經有43家企業人選,而在2006年,中國內地共有19家公司入圍世界500強。
中國持有超過8000億美元的美國債券。今年6月,當美國財長蓋特納訪華,在北大演講時說“中國在美資產非常安全”時,全場響起一片意味深長的笑聲。
一年過去了,世界各國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收獲,暫且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收獲。相對于其他各國,中國經濟亮點更多。但是,能否找到下一輪的經濟增長點并牢牢抓住它,對于我們來說則是最重要的。
華爾街的危機給中國金融業帶來發展契機
這場危機的爆發,其實是全球經濟、金融格局長期失衡的必然結果,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關系的重大調整,是包括資本、科技、人力、重要生產資料等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的重新洗牌,尤其是對資源配置和資源價格格局的一次剛性調整。
而對中國來說,這場危機將帶來三方面,即人力資源、金融服務資源、重要生產資料資源的特殊機會,也是裨益中國強盛的另類機會。
第一,受發達國家需求萎縮的影響,近年來已經脫離了需求基本面的國際原材料及大宗商品價格必然會出現拐點,走上回歸之路,呈下降趨勢。這對飽受原材料價格上漲之苦、面臨巨大通脹壓力的中國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目前,中國經濟與城市化進程還在進化中,還需要多種國際資源。此時原材料價格回落,無疑對中國經濟的平穩運行會有積極影響。
第二,當華爾街金融危機沖擊整個金融業時,華爾街過剩的金融服務機構與高端技術,自然也面臨了尋找買家的時候。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因為,不同于華爾街金融服務業過度膨脹,中國的金融服務業還處于幼稚階段,正需要金融服務高端技術。此時出手,不僅可以用較低成本獲得較高的金融服務資源,而且還能改進本國的金融服務,縮短金融業與先進國家的差距。現在是一個很好的時間點。
第三,比金融服務資源更寶貴的是金融人才資源。受華爾街金融危機的沖擊,原來供職于國際頂級機構的一大批高素質金融從業人員,現在正面臨卷鋪蓋走人尋找新工作的尷尬境地。這些人在以往不僅要價高昂,而且根本沒有門路可求。正是由于這場大風暴,才改變了金融業高端人才市場的格局。這對于缺乏金融專業人才的中國金融業是一個天賜良機。
就中國下一步發展來看,目前正需要一個合適的國際原材料價格市場環境,需要一個提升金融服務技術與人才的階段。由此觀察,華爾街的這場危機盡管對中國也造成了沖擊,但同時也提供了一個十分特殊的發展機會。而如何化不利為有利,把握這個機會,就看我們怎么做了。
中國汽車業燃起“中國信心”
在今年7月召開的第六屆長春汽博會上,參展的許多外商都表達了這樣的感受:在世界汽車業普遍感到寒冷的時候,我們在中國感受到了汽車發展的熱浪。
在此前不久召開的上海車展中,人們同樣看到了這樣的火熱場面。
中國近期公布的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統計表明,今年上半年中國國內汽車整體銷量已近600萬臺,比美國汽車市場多出100多萬臺。自今年一季度首次超越美國以來,中國汽車市場已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這比一些業內人士的預言早了10年。
汽車業在產業發展中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對汽車業的信心折射出的是人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
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除了中國市場空間廣闊、潛力巨大以外,在金融危機中,中國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包括減免購置稅、“汽車下鄉”以及產業振興等政策也對穩定信心、激活市場發揮了積極作用。
盡管已躍升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但很多中國汽車人仍保持了清醒的頭腦。
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和誼在此次汽博會上表示,既要看到中國汽車業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也要看到我們的差距,產銷量的超越并不能掩蓋能力的欠缺,中國汽車業在研發設計、核心零部件技術、品牌運營等方面還需要奮起直追。“中國汽車人應利用當前的機遇與中國巨大的汽車市場,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步伐。提升汽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張小虞表示。
危機帶熱新能源
對于新能源產業而言,今年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簡稱科博會)與往年大有不同。無論在開幕式還是主題論壇上,新能源產業都一改以往的配角身份,成為今年科博會期間的主角。對于日前業界炒得沸沸揚揚的新能源振興規劃,與會官員似乎并不忌諱,在不透露出臺時間表底線的情況下,表示規劃確已被提上議程。
國務院參事、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原局長徐錠明在5月22日召開的中國能源戰略高層論壇上表示,危機將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是戰勝危機的根本,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兩項工作不能放松:一項是節能減排,一項是新能源產業。
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司長周喜安在主題演講中也明確表示,國家將重點支持新能源發展和節能減排。
調整優化能源結構要大力發展清潔能源,以推進節能降耗為主軸,突出重點,穩步推進。周喜安表示,要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當前,世界許多國家都把發展新能源作為應對金融危機、加快經濟復蘇的重要舉措。從中長期來看,我國改善能源結構也必須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不斷提高清潔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盡管目前國際石油、天然氣價格出現下跌,但長期看油氣價格仍將不斷攀升,可再生能源將更具競爭力已是各國的共識。金融危機時期加快可再生能源建設,在拉動投資的同時為下一階段經濟發展做可靠的能源準備,這種考慮推動了全球范圍內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投資。”丹麥風電系統供應商維斯塔斯風力系統集團中國區總裁安信誠說,在政府及企業層面的推動下,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或將引領新一輪能源產業發展。
瞄準未來的“游戲規則”
此次金融危機充分顯示,二戰后建立起來的國際金融體系已經不適應當前形勢,改革是大勢所趨。
歐洲作為“后現代”國家,有時確實看的比其他國家更長遠一些。雷曼兄弟申請破產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后,各國幾乎都忙于穩定金融市場,而這時歐盟已經將目光瞄準了國際金融體系改革。
歐盟力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有避免危機重演的長遠考慮,但也有意先下手為強,掌控改革話語權,為自己在未來的“游戲規則”制定中多分一杯羹。
美國當然沒有閑著,大動作小手段一樣不少的用著,美國當然不會坐等別國的趕超。值得注意的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一年后,高盛和摩根大通等美國最大的幾家銀行的規模變得比以前更大,其承擔風險的胃口沒有改變,高風險正在重新回到華爾街。
而且美國正在積極地尋找經濟增長點的發言權,綠色經濟或者說低碳經濟的藍圖正被美國人不停地描繪著。
怎樣在后危機時代搶占話語權和經濟高地,是做“游戲的參與者”還是做“游戲規則的制定者”,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
危機之后的諸多現象,都可以在危機之中找到答案。
從某種角度來說,在一個危機“已經成為過去”的時候,討論危機似乎有些過時了。正因如此,回顧危機,回顧危機中的諸多政策,便成了尋求當前問題答案的最佳途徑。
要想讀懂今天,我們首先必須讀懂昨天,無論對企業、個人,還是政府機構來說,讀懂昨天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反思此次金融危機,更好地利用這次危機帶給中國的各種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