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珂 子 文 曉 強 法 紀
血液是流淌在人體內的生命之河,輸血是現代醫學治病救人的重要手段之一,肩負生命重托的血站,成為社會發展和生命延續不可缺少的發展鏈條。
西部大開發10年來,西部各地血站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嚴重制約了西部血站與當前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2008年在一次全國性的血站業務交流會上,西部血站與沿海發達地區的血站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差距,一些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對血站支持不力,少數干部觀念上有差距,認識上有偏見,導致西部血站缺乏良好的發展環境,嚴重阻礙和影響了血站的健康快速發展。“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獻血工作,統一規劃并負責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共同做好獻血工作。”
——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
偏見與誤會的背后
地處黃河畔上的某市,2006年~2008年三年獻血人數中,高校學生獻血率達到38.6%,位居第一;其次,下崗工人、進城務工人員占21%,私營企業包括從事商業服務、運輸業占9.8%,排名第三位,現役軍人獻血率為1.2%(此與該城市駐軍少有關系)t排名第十三位,國家公務人員獻血率僅為1.1%,數字令人詫異。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規定,國家工作人員、現役軍人和高等院校學生為獻血的“三大方面軍”,要積極為樹立社會風尚作表率。然而,現實中為什么公務人員卻成了無私奉獻軍團的倒數第一呢?
在血站業務交流座談會上,該市一位老作家直言不諱地說:對血站的偏見,主要來自很少獻血或不愿獻血的人群,他們認為血站是一個“肥”單位,干的是“無本生意”?叫大家無償獻血,到醫院輸血要掏錢?無獨有偶,該市財政局的一位領導因病住院,輸了幾千元血后到處宣揚:血站了不得,大家的“愛心”被高價“賣了”?網上也出現了謠言,說血站職工年薪近20萬?

面對偏見、誤解甚至中傷,血站干部職工沒有氣餒,他們邀請各界代表和新聞媒體進血站、到一線、觀流程、看賬本、找法規、算細賬,看看到底是“賺”還是“賠”?
記者和物價、財政、衛生行政等部門人員發現,從血液制備中的采集、檢測、分離、儲存、發放、運輸等流程,僅直接成本和間接費用共計33項,通過查看報表和專業人員的測算,每200ml(紅細胞懸液、洗滌紅細胞、濃縮紅細胞等)為單位的一袋血,其材料成本270元(血是無償的沒有計算),而物價局規定的成本收費價為每單位236元。
新聞單位全方位、全過程向社會公開宣傳報道,消除了社會各界對血站的偏見和誤解。
血站是全額事業撥款單位,收支兩條線,不是一個“肥”單位,干的也不是“無本生意”?這些人的偏見、誤會,無疑影響了血站健康、科學、快速的發展。
讓公益事業“公”起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第八條:“血站是采集、提供臨床用血的機構,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公益性組織。設立血站向公民采集血液,必須經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準。血站應當為獻血者提供各種安全、衛生、便利的條件。血站的設立條件和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第十四條:“公民臨床用血時只交付用于血液的采集、儲存、分離、檢驗等費用,具體收費標準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制定。”
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實施,公益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局部利益的沖突和政出多門的矛盾,影響了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如獻血車街頭未停穩就有綜合執法、衛生、占道停車管理等相關部門和收費單位接踵而來。國家要求無償獻血要全部來自街頭采集。但獻血車在街頭一停放,馬上就成了個別行政部門和某些個人追逐牟利的對象,有意無意地給獻血工作的正常開展設立了關卡和障礙。但臨床用血量逐年攀升,血源保障壓力越來越大,而周圍的環境卻越來越差。
現在不少行政執法單位把無償獻血當成一種商業行為加以對待,把血站看成“搖錢樹”,你說獻血是一種崇高的愛心行為,一項公益事業,他們臉上表情茫然。在西部某城市繁華路段的采血車旁,工作人員告訴筆者,采血車要在街頭停靠,經常要看人臉色,商鋪覺得你影響它的生意,對醫護人員橫加指責,甚至斷水停電;城管人員也不時以影響市容為由驅趕采血車。“只要是能管得上的,都要來收費”,這位血站工作人員拿出一沓當月的收費票據委屈地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已經頒布實施11年了,筆者在一次隨機調查中發現,竟然有大部分人說沒學過《獻血法》。在采訪過程中還聽到一起極端事例:2006年夏天的一個中午,在該市繁華街頭停靠的采血車上,醫護人員正在給獻血者提供采血服務,一群身著制服的城管執法者突然出現,以“影響市容”為由,對采血正常工作橫加阻攔。而幾日后,當地媒體以“影響市容”為由對“出事”采血車予以曝光!在報紙顯著位置刊登的照片上,當地血站工作人員面對鏡頭一臉無奈。
雖然《獻血法》中沒有明文規定獻血車應不應繳納街頭相關費用,但是采血獻血是社會公益事業,只有全社會積極參與進來,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采供血環境。公益事業為何“不公”?一項人心所向、民意所趨的公益事業,卻被一群既得利益者推倒了尷尬的邊緣。
生命通道上的“腸梗阻”
筆者在走訪西部一些血站時,經常聽到送血司機的抱怨,送血路上眾多的過路過橋費、停車費、紅綠燈等令人焦急,經常遇到“腸梗阻”。“送血是職責所在,只要能及時挽救病人生命,無論多辛苦都值得,但令人無法承受的是送血路上的“腸梗阻”。送血司機王大海對此深有感觸。“腸梗阻”
成了阻礙生命通道的貼切隱喻。對于尋常百姓來說,外出碰到堵車、停車收費等很煩心,但誤不了多大事。但如果一輛救命的送血車也因堵車、繳費變得難以通行,一個鮮活的生命也許就會因這一瞬間的耽誤而消逝。問題出在哪呢?帶著這一令人不快的問題,筆者在不同時間、與不同血站、不同醫院急救室的領導就此情況做了交流,他們也是一臉的無奈。“各地都有特權車,關卡都能隨便過,而救人性命的送血車為什么不能像救護車、消防車那樣對待呢?”
在采訪中,筆者還發現在執行緊急任務時,每到停車場、紅綠燈處或收費站,不管警報聲再響,送血車也只能排隊等候。血站領導就此問題多次向交通局、交警隊、收費站等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奔走呼吁,做了無數次溝通,但境遇依然未能改善。調查中發現,問題癥結出在利益、制度上,送血車為何不能像120急救車那樣享受特殊待遇呢?
這些生命通道上的“腸梗阻”令人深感痛惜,看到奔馳在街道上的特權車,在收費站有免檢道、出入不同場所有特權通行道,不知道實施緊急救護的送血車何時才能暢通無阻,真正讓生命綠色通道通起來?!
“喉舌”生瘡帶來的困惑
《獻血法》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廣泛宣傳獻血的意義,普及獻血的科學知識,開展預防和控制經血液途徑傳播的疾病的教育。新聞媒介應當開展獻血的社會公益性宣傳。
西部血站近幾年的大力發展,離不開新聞媒體的支持,各地黨報黨刊、廣播電視積極響應,發揮了輿論導向作用,為血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然而筆者在地處黃土高原的某市調查采訪中發現,假記者站、假記者、假媒體和一些不正規的新聞媒介把血站當作“搖錢樹”、“唐僧肉”來啃。
獻血辦馬主任拿出記事本對筆者講,僅6月份某某網站、某某都市快報、中國某某雜志社西北記者站等七家媒體,打電話、發傳真、還有個別不打招呼直接沖進會議室、領導辦公室要采訪、要廣告,他們動輒就是幾萬元,個別記者還威脅要曝光,還有不少“名流”自稱這“家”那“家”,張口都是一個“錢”字,這些人與圣潔的“愛心”、崇高的“公益”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馬主任苦笑著說:“來采訪的多數沒有記者證,不是過期作廢的,就是假證件。也有拿真證的,不是打著領導的旗號,就是拿著某某人“手諭”紙條,每月加上來寫“書”的,搞策劃包裝的,推銷宣傳創意的等等,不下十幾家,他們都以為血站“富得流油”,沒想到“干得像鍋底”。最可惡的是真真假假的媒體,假假真真的記者,你血站不到我這里做宣傳,我們就制造事端網上散布謠言,你血站不買我的東西或產品,我就叫“記者”找事去騷擾。這些人的表現和行為,同街上的“混混”沒有多大區別。
在調查采訪中宣教干事小楊反映,本地有個綜藝臺,與血站合作“愛心傳遞欄目”反響好影響大,在省內外同行中都有小名氣,雙方相得益彰。從當年頒發《獻血法》免費宣傳開始,到后來找上門來要辛苦費,每過一個年頭都要漲價,從3萬、9萬、15萬到今年的20萬元,令血站經濟上難以承受。不給錢就不宣傳,今年多半年過去了,關于無償獻血方面的報道一條也沒有發。這些單位的領導,口口聲聲打著生存的幌子,卻抽著名煙、喝著名酒、坐著名車、穿著名牌,連住的房子都是名宅,不知在他們心目中人的生存與和諧社會是怎樣的概念?!
根據筆者調查采訪,廣大人民群眾、西部血站的干部職工,強烈要求取締新“三害”:假記者站、假記者、假媒體。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大對新聞媒介監管力度,對新聞從業人員進行經常性職業道德教育,對違法亂紀人員再也不能姑息養奸,讓其貽害人民、毒化社會風氣。
西部血站發展的瓶頸問題,主要是人為因素,政策銜接和部門協調不到位。但是,西部血站人有一種執著叫堅持,有一種精神叫奉獻,有一種責任叫天職。他們化腐朽為力量,化抱怨為忠誠,為保障“紅色生命線”而夜以繼日地工作著,從他們堅毅的目光里,我們看到了人們對生命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