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尉校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企業絕大部分屬于非公有制經濟,二者高度重合。近年來,陜西省促進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日趨完善,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2008年實施的《關于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指導意見》是陜西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部署,是“十一五”時期做好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工作的行動綱領。
一進一步理清思路,為小企業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
鄉鎮企業是個特殊的名稱、特殊的現象、特殊的群體,是我國國民經濟轉型和體制轉軌過程中的一個過渡性的特殊概念。萌芽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發展于70年代,興盛于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調整轉型于9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市場競爭不斷加劇,競爭的壓力不斷向企業傳導,企業改制改革加快,傳統的集體企業大多改制為私營企業、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業,剩余的少數集體企業內部股權也已分化,逐步形成了個體私營企業和混合型企業為主體的多元經濟結構。隨著全民創業的興起,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小企業迅速增加,縣域中小企業充當了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這預示著小企業的發展潛力巨大,空間無限。
二進一步轉變職能,為發展小企業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鄉鎮企業多年來一直是農村經濟、小城鎮經濟和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也是城鄉經濟改革和以工哺農的先導力量。繼鄉鎮企業之后的一大批縣域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工業化和農村現代化道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企業所有制結構的逐步轉換,鄉鎮企業的稱呼也隨之逐漸被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所代替。順應這個趨勢,陜西省鄉鎮企業局加掛了“中小企業促進局”的牌子,并賦予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聯席會議辦公室的職責,在職能上發生了新的變化:從外部看,一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基礎性作用不可逆轉。二是我國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城市和農村、農民和市民的聯系越來越密切。這導致鄉鎮企業的市場性和農村區域特征逐步淡化。從內部看,一是鄉村集體企業大都改制為個體私營企業和混合型企業,投資主體、管理體制和經營方式都發生了重要變化。二是鄉鎮企業開始向工業園區和小城鎮大量集聚,在農村、在縣域出現了很多外來投資創辦企業。這就導致傳統上所稱的鄉鎮企業的支農性和農民與集體的投資性特征逐步淡化。但對這些企業在新形勢下建設現代農業、壯大縣域經濟、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獨特作用,并無太多不同認識。這些企業也仍按照其自有的規律和國家宏觀政策進行著調整、轉型、創新、提升和發展,當然也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界定不清、政策不足和機構弱化的影響。

綜上所述,有必要重新審視我們的服務對象,研究我們的工作重點,調整我們的支持政策。筆者認為,在轉變職能,繼續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同時,更要注重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便捷服務,鼓勵創辦小企業、開發新崗位,以創業促就業。要提供優質服務和技術支持,鼓勵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的道路,提高小企業的效率和效益。
三進一步明確重點,為壯大小企業創造更好的環境。
在縣域或者說在農村,不管名稱發生怎樣的變化,作為縣域或農村二、三產業的主體地位不會變,作為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的方式和載體的本質特征不會變,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沒有變,因此稱這些企業為縣域中小企業更能突出其共性和功能。推進縣域工業化是中小企業管理部門的根本使命。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是推進縣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縣域中小企業在建設現代農業、推進縣域工業化、城鎮化和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或缺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縣域中小企業的作用、加快培植工業主體,使之成為推動縣域工業化、城鎮化,進而實現現代化的主力軍是壯大縣城經濟、建設西部強省的重要關鍵。從調查的情況看,隨著國家政策向“三農”傾斜,縣域創業者將大量涌現,一批新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性服務業和與規模企業配套的產業、農業產業延伸型企業也會得到較快發展;縣域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快速成長,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開放型企業將不斷涌現。為了充分發揮縣域中小企業在推進縣域工業化、壯大縣域經濟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引導上述趨勢健康發展,需要中小企業管理部門為其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最重要的是對工作對象進行準確定位,在管理范圍上有取有舍,突出其作為群體在內部的同質性和與外部的差異性,在此基礎上針對其屬于中小企業和農村或縣域企業的雙重弱質重合體,盡快實現管理和支持政策的轉型。
1.為了在名稱、稱謂上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混淆和混亂,以中小企業、縣域中小企業名稱為主,并在統計分析上將全省和縣域的分別分析統計。這樣中小企業的名稱更加準確和通用,而縣域中小企業包括縣及其以下農民、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外來投資者興辦的各類中小企業,作為群體的共性特征迅速凸顯,表現在作為一般中小企業的弱質性和作為縣域或農村中小企業的農村區域性、邊緣性和與“三農”的密切關聯性等,這樣稱謂和界定,可以使扶持政策對象更準確,職能、職責更明確,有利于改變縣域中小企業在政策、環境和自身素質方面的“弱勢”地位,擺脫其處于中小企業宏觀管理、指導和服務“神經末梢”的困境。
2.以扶小幫小為目標,加快職能調整。在“三位一體”的基礎上,突出體現中小企業職能,省、市、縣主打中小企業局牌子。在今后一個時期,突出主要的職能應該是面向處于弱勢地位的縣域小、微型企業。一是制定縣域小、微型企業發展戰略、規劃、法規和標準,為縣域小、微型企業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引導其健康快速發展,維護其合法權益。二是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重點引導縣級政府及其他投資主體搭建縣域小、微型企業的服務平臺,促進各類中介服務機構健康發展和有效有序規范運行,提高服務質量。三是加強和改善其它部門對縣域小、微型企業發展的管理、引導、服務工作,重點是發揮縣級及其職能部門的作用。
3.加快政策的轉型:一是工作的核心是提高縣域小、微型企業的政策地位,加強縣級行政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強化對縣域小、微型企業的分類指導。二是切實加強對縣域小、微型企業成長的財稅、金融支持,加快推動縣級專項資金,切實解決要素供應問題。積極利用稅費優惠和財政貼息,加強對縣域小、微型企業發展的支持。三是把扶持重點放到企業的“公共品”上,放到加強服務上,放到小、微型企業和成長型企業,放到與民生、就業關聯度大的企業上。總之要努力實現政策支持的轉型。
(作者系陜西省中小企業促進局政策法規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