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芳 武 瑞
摘要:雖然我國政府從方面加大對高校貧困學生的資助,但目前貧困生資助體系仍然存在資源短缺、相關管理制度不健全以及缺少對貧困生的精神資助等問題。因此,我國應從政府、高校和學生三個方面入手,完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提高資助資金使用效率。
關鍵詞:高等教育;貧困生;資助體系;教育公平
一、引言
2007年5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高校和中等職業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之后財政部、教育部等相關部門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我國逐步建立起了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以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師范生免費教育、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綠色通道為輔的多種形式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新資助政策體系在高校的全面施行,對于切實解決我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和獎勵品學兼優的在校大學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受我國基本國情的制約和相關制度不健全的影響,新的資助體系在實際運轉中還存在著很大困難。
二、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助困資源短缺
首先,國家投入力度不足。從表1中可以看出,我國教育經費投入占GDP比重在3%左右,目前各國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為4.9%,發達國家平均為5.1%,欠發達國家為4.1%。而我國的水平不但遠低于發達國家,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次,教育經費主要來源于地方政府。我國中央教育經費投入占教育經費總投入的10.90%,地方占89.10%。部分地方政府由于財政困難,沒有充足的配套資金,導致教育投入不足,另外由于地方政府官員不用對教育投入的不足承擔相應的責任,這在一定程度上慫恿了地方政府削減教育投入甚至挪用中央下撥的教育經費,導致教育投入的減少。再次,融資渠道單一。從表2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高校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撥款,社會性投資占總教育經費比重小,沒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

(二)助困資金的管理和分配機制存在漏洞和缺陷
目前,我國管理與分配資金的各相關職能部門之間缺乏通力配合和相互協作,在分工的主動性、協調性和定位上都存在嚴重的不足,許多職能還存在眾多的交叉、重疊甚至倒置現象,隨著國家對資助體系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大,為保證資助體系健康運轉所需的經費投入和管理成本也越來越大。另外,許多高校在助困資源的資金來源管理、財務收支、成本列支、動態監控、效益評估、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等方面缺乏系統有效的制度建設,助困資源分配的科學性和規范化程度不高,無法實現公平和效率的兼顧,某些高校甚至出現了巧立名目、資金挪用的現象,造成了經費管理上的混亂。
(三)貧困生的認定機制不完善
教育部的相關文件對高校貧困生的認定只是概念的定性描述,缺乏統一的標準和可量化的指標,導致資助工作缺乏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目前,高校貧困家庭學生的確定較多采用以下兩種方法:一是高校自身認定。由于缺乏統一標準,各省高校在操作過程中都制定了相對量化而多樣的標準,甚至同一高校因院系不同認定標準也有出入,為保證較高的準確性,高校需要投入較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復雜的認定工作,增加了資助管理的成本;二是生源地認定方法。由于生源地認定方法缺乏必要的監督與約束機制,人為因素影響大,其真實性、可行性與可行度都不高。
(四)我國助學貸款機制不健全
首先,缺乏法律保障。由于我國助學貸款工作實施時間還不長,仍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許多配套的政策法規還未建立或健全,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規體系,不能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懲治。其次,助學貸款覆蓋面相對較小。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底,全國申請貸款人數211.1萬人,銀行審批人數154.3萬人。申請貸款金額171.8億元,銀行審批金額131.7億元??梢钥闯鰢抑鷮W貸款的供需之間仍存在一定缺口。再次,銀行助貸風險高。由于國家、銀行、高校之間缺乏有效的協作和溝通機制,加上個人工作流動性較大,銀行不能及時掌握借款人的行蹤和收入,導致還貸違約率高,從而在具體的助貸辦理過程中,銀行對貸款對象的資格審查更加嚴格,寧肯少貸,不愿多貸。
(五)精神資助體系不完善
隨著高校的擴招,貧困生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加,其中許多貧困生因為經濟窘迫而產生了思想和心理上的“精神貧困”問題,如自卑心理嚴重、人際關系僵化、自我價值否定等。“人窮志也窮”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當前阻礙高校貧困生健康成長的主要因素。目前,在我國的貧困生助學工作中,往往忽略了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缺乏對貧困生心理的引導、支持和幫助機制,因此,許多貧困生雖然獲得了物質上的資助,但卻很難實現真正的精神脫貧。
三、對策分析
高校貧困生資助保障體系建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其發展與完善需要政府、高校、學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
(一)政府
第一,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擴大資助的覆蓋面。在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是現行高校資助體系的主要資金來源,政府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是促進我國資助體系健康運行的物質保證。同時,有效協調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合理安排教育資金,明確各級政府因對教育投入不足而應承擔的風險和責任,防止地方政府削減教育投入和挪用教育經費。對財政困難缺乏配套資金的地方政府,中央需給予特殊的關照,增加其教育投入,保證教育體系健康有效運行。
第二,建立合理的“等級”學費體制。高等教育的學費價格與高等教育供給成正比,學費能夠調節高等教育供給不足,從而使高等教育供給滿足高等教育的需求。而我國高等教育作為整體產業是缺乏需求價格彈性的,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國高等教育學費價格偏高。[3]高額的學費價格,對家庭貧困的學生來說,是遠遠超出其承受能力的。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建立一種合理的“等級”學費體制,根據每一個學生家庭背景和收入的不同劃分不同的等級,然后再按這個等級來收取與之相對應的學費,從而達到一種有差別的公正。這樣貧困大學生就只需繳納與其家庭經濟承受能力相當的學費,將大大減輕其家庭和學生本人的經濟負擔。
第三,健全助學貸款機制。首先,必須加快法制化建設。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強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政策法規建設,將國家助學貸款管理規定、管理意見等文件提升為相關法律,使國家助學貸款的借貸雙方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其次,適當延長還貸期限。我國雖于2004年將還款期限由之前的4年延長至6年,但是縱觀國外,美國的還款期限平均在10年以上、韓國還款期限為11年、加拿大還款期限為15年、日本還款期限在10-20年間、香港地區還款期限為20年。因此,政府應充分考慮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就業情況和經濟負擔能力,適當延長還貸期限。再次,完善個人信用體系。將國家助學貸款管理納入學生檔案管理體系,構建完備的全國聯網的個人信用征詢系統,促進學生的還貸積極性。
第四,拓寬融資渠道,加強資金管理。首先,鼓勵社會投資。政府應通過各種途徑,鼓勵和支持社會、企業及個人對高校的投資,大力倡導慈善理念和社會各界人士資助貧困大學生的良好風尚。其次,加強對助困基金使用情況的監督管理。各級財政部門必須嚴格按照政策規定將助學金足額到位,禁止各級預算部門變更資金用途;各高校應設置專戶單獨存儲管理,并成立專門的助學金管理委員會,禁止各高校以任何方式將該項資金移作他用;地方審計和監察部門也應加強對該專項資金使用情況的審計監督,對違規行為應落實相關責任,并給予相應的處罰。
(二)高校
第一,完善貧困生的檔案管理。首先,科學制定個人檔案。貧困生檔案應至少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貧困生的基本情況記錄;貧困生在校期間已獲得的各種資助情況;貧困生的成績、社會實踐等記錄;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這樣不但可以減少交叉重疊、重復資助的現象,也便于從學習、思想、心理素質等多方面了解受助的學生。其次,加強個人檔案的管理。高校應當設立專門的權威機構管理該類檔案,定期對其更新,同時做好保密工作,盡量對貧困生個人隱私保密,從而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第二,健全助困資金的分配和管理機制。首先,合理界定貧困生。高校應根據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本校的實際情況,制訂科學的貧困生認定標準和甄別程序,嚴格劃分貧困生等級,確保助困資金分配的公正、公平。其次,加強助困資金的管理。高校在落實資助政策的工作過程中,要做到有專門機構、專門制度、專項經費和專人管理,并明確相關執行主體的權利責任,特別要加強資助的后續管理工作,保證該項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再次,提高助困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各高校應給予不同等級貧困生相應的資助,并把每年度的資助信息反饋給上級主管部門,同時將資助信息在高校公開,讓學生參與其民主監督。
第三,完善貧困生精神資助體系。高校應加強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講座或者其他活動的形式開展挫折教育、成功教育和自立自強的教育,加強對貧困生的心理輔導,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培養他們自尊、自強、自立的意識,促進其個性健康發展。同時,高校還可以設置一些專門的培訓班或培訓中心,免費對貧困生進行輔導教育,提高貧困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安排勤工儉學的工作崗位時,高校也可以適當安排智力型的工作崗位,而改變傳統的勞務型工作。
第四,充分發揮銀行與學生間的橋梁作用。高校應在保障學生個人隱私安全的基礎上,本著對國家、學生高度負責的態度,加強與銀行的合作關系,及時提供借款學生畢業后的工作單位及聯系方式,還可以設立專門管理機構,配備充足的專職工作人員,協助銀行對已畢業學生違約欠款的催繳工作。同時,高校應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將金融意識、信用意識教育納入到專業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的信用觀念。
(三)學生
接受資助的學生,應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資助體系越是發達,道德信譽就越是重要。因此,大學生應不斷提高自己的金融意識、信用意識,樹立誠實、守信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自己良好的信用行為,影響和推動我國信用經濟的發展,促進國家助學體系的健康有序運轉,從而為更大規模的資助覆蓋面奠定基礎。同時,貧困生要養成積極樂觀的心態,熱愛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融入集體,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人生價值既包括個人價值也包括社會價值,當社會向自己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要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和社會技能,不斷提高自己,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而當自己工作之后,要懂得感恩,努力回報社會,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當代大學生是托起社會希望的新一代,保證每一個大學生平等公平的接受教育是社會的責任,因此我們需要建立和完善以政府功能為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資助體系,實現教育大眾化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李秀娟. 高等教育內部資源配置與使用的效率與公平[J].高教探索,2004(1):34
[2]教育部新聞發布會實錄 介紹高校助學貸款情況[EB/OL]. http://www.dzwww.com/jy/jyxw/200607/t20060726_1671823.htm
[3] 姚雪萍,余成躍. 對我國高等教育學費價格的理性思考[J].價格理論與實踐, 2008(8):21
[4] 蘇大宇,李聽榮.助學貸款的國際比較與政策借鑒[J].思想.理論.教育,2005(17):17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重點規劃課題(課題編號:JG062);湖南大學SIT項目。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