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董 顏 本報特約記者 劉雅芳 本報記者 段聰聰
3日,《華爾街日報》、英國廣播公司等多家外國主要媒體都報道了“聯合國暫停核準中國風電項目”的報道,稱“中國通過有關項目獲取資金的方式受到了質疑”。對此中外專家都表示,中國在支持風力發電項目上已經做出了巨大努力,“聯合國的這種做法可能會樹立一個壞的先例,挫敗致力于發展清潔能源的發展中國家的積極性”。
懷疑中國故意降低補貼
《華爾街日報》3日報道說,從今年7月起,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對大約25個中國風力發電項目的審批過程被中止,因為他們懷疑中國政府故意降低補貼,以使這些項目具備申請“碳信用”的資格。碳信用可以出售和交易,可被公司用于抵消自身的碳排放。每個單位的碳信用目前市場交易價約為10-15美元。根據《京都議定書》的規定,只有在申請者證明如果沒有外來資助就不會建設相關項目的情況下,這些項目才有資格獲得碳信用額。英國《金融時報》分析稱,中國現已獲得1.53億碳信用額,價值超過10億美元,幾乎占CDM過去五年發放信用額總數的一半。
CDM執行理事會主席德容格說,有官員認為,中國風電項目的上網電價和以前相比有變低趨勢,懷疑這種降低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以使得來自CDM的補貼剛好能填補投資空缺。25個項目約占中國申請項目數量的一半左右。
風電補貼7年增20倍
《華爾街日報》援引中國官員的話說,這些申請碳信用的項目經營者是以良好誠信的態度申請的,而且他們是在國家設定風電補貼前提出申請的。11月,中國國家發改委也曾表示,在確定電價時從未考慮CDM因素,定價過程完全與CDM無關。還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政府調整補貼也是為了遏制風力渦輪機行業的產能過剩。
對于聯合國指責中國減少對風力項目的補貼,幫助開發中國風力發電項目的香港公司“中國風能公司”的總顧問史蒂夫·里昂斯指出,中國政府今年8月給風電工業提供的補貼達到了“一個高水平”,而且還有減稅優惠。里昂斯說:“數年來,補貼數量保持平穩,而且足夠高。”有一例子很能說明問題,政府給風力發電的補貼比煤炭發電的補貼每度高出3.6美分。清潔能源專案開發商、英國益可生態證券公司執行部主任貝琳達·金凱德也表示,中國政府對風力發電項目的補貼從2002年起實際上增加了20倍,聯合國的做法只會挫敗致力于發展清潔能源的發展中國家的積極性。
中國發展風能對世界有利
美國彭博社2日的報道評論說,任何拒絕開發者碳信用申請的政策,都會破壞中國利用風力補充巨大電力需求的努力。中國的目標是在未來10年里在風電項目上投資160億美元,到2020年達到1億千瓦風力發電的目標,而去年的風力發電只有1200萬千瓦。但是,如果沒有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核準的碳信用幫助,要達到這個目標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史蒂夫·里昂斯說,在中國投資風力發電的外國投資者依然主要依賴能夠在中國之外出售碳信用,來自碳信用的收入能占到項目總收入的20%。他說:“毫無疑問,如果沒有這樣的收入,許多投資者將會撤出。對于國際開發者來說,如果沒有碳信用,利潤絕對不夠高。”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萬軍表示,中國政府一直大力支持發展風能,支持清潔能源項目,這也是為減少碳排放所做的貢獻。風力發電是新興行業,設備投資比較大,成本高,其上網競價的時候與其他發電企業相比沒有優勢。而且經過近幾年的發展,中國的風能設備供應方面確實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丁一凡則認為,這是個技術性的問題,不會對中國的風能行業產生影響。聯合國應該鼓勵中國發展風能,因為這不僅對中國有利,對世界也有利。▲
環球時報200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