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英國、德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青 木 本報特約記者 楊孝文
隨著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臨近,“減排”成為全世界最熱門的詞匯。中美印等大國先后公布了本國的減排計劃,那些百分數看上去跟老百姓的生活離得很遠,但最近中國網絡上曝出了“每個中國家庭一年要為減排多付437元”的消息,這個數字雖然引起頗多爭議,但一下子把減排這個世界話題拉進了普通人的生活。對氣候問題格外關注的歐洲人如何在衣食住行中減排,他們先行一步取得的經驗和教訓值得借鑒。
衣:“快速時尚”導致浪費
初聽上去,減排似乎和衣服關系不大。但其實上恰恰相反。英國《新科學家》雜志12月2日列出的“不利減排的五種生活習慣”中,就有兩種和衣服有關。報道說,從1990年到2005年,全球紡織品產量從4000萬噸升至6000萬噸。其中“快速時尚”趨勢對紡織品生產和消費激增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英國議會環境、食品和鄉村事務委員會發現,因為服裝領域的“快速時尚”趨勢,衣服便宜了,消費者穿過幾次就丟掉。但便宜衣服通常以人造材料制成,它們由石油化工原料合成,在這一過程中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溫室氣體遠遠超過天然織物。而且這些人造材料難以回收使用,自然降解也需要很長時間。該委員會主席麥克·杰克說,“紡織品廢料增加是嚴重的問題,它們通常只能填土或焚燒處理,這進一步增加了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
此外,“快速時尚”還帶來了另一個環境成本:清洗這些衣物所消耗的能量。在一件全滌襯衫生命周期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中,超過80%來自于對它的清洗和烘干。而對于一個家庭而言,洗衣機每次洗凈衣服需要約1.2度電,而將衣服甩干則還需要3.5度電,每洗一次衣服會間接排放2公斤二氧化碳,因此每個家庭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達到0.5噸。
歐洲社會已經注意到在“穿”上的碳排放問題,僅英國服裝與紡織行業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就超過300萬噸,為此歐洲不少服裝品牌出現“碳標簽”,讓服裝生產工序更透明。英國專家稱,如果每年堅持使用二手服裝和紡織品,這將大大節省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食:少吃牛肉少喝咖啡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18%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于肉類生產。這一數據足以說明有關“食”的碳排放是如何重要。而在肉類消費中,牛產生的溫室氣體又是最多的。牛在消化過程中會產生溫室氣體,每生產1公斤牛肉相當于向大氣排放3.6-6.8公斤二氧化碳。此外飼料的生產以及飼養牲畜的農場排出廢物也都要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德國健康雜志報道稱,如果飲食中有三成熱量是來自紅肉(豬牛羊等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肉類)或乳制品,一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約為1485.1公斤。而對應的白肉(雞鴨魚等)一年排放量為1054.2公斤。
英國環境、食品及鄉村事務部宣布正在研究對環境影響低的飲食方式,包括減少對動物蛋白質的攝取。為鼓勵民眾少食用肉類,英國科學機構還宣布,如果成年人攝入的動物飽和脂肪量減少30%,可減少17%因心臟病而早逝的病例。一些歐洲環保組織提倡用全素食來盡量減少肉類食品的碳排放,不過這樣的做法很難全面推廣。如今以白肉代替牛肉成為德國人選擇低碳食品的最明顯做法。近年來德國出現數千家倡導“低碳食品”的生態食品市場。很多快餐連鎖店還會食物旁標明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但在“食”這個話題中,不吃或少吃肉并非減排的全部。《新科學家》說,要盡量減少碳排放,很多歐洲人的生活習慣需要改變。以咖啡為例,每制造一杯過濾式黑咖啡,就會排放125克二氧化碳,其中2/3來自于生產過程,其余來自釀造。如果每天喝6杯咖啡,一年下來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超過175公斤,相當于乘航班在歐洲旅游(如從倫敦到羅馬)排放的二氧化碳。要是再向咖啡中加牛奶,咖啡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再增加1/3。
發達國家的另一個壞習慣——食物浪費造成的碳排放污染更觸目驚心。美國家庭會將他們30%的食物白白浪費,每年價值480億美元。歐洲的食物浪費也保持在相同的水平。在英國每年有670萬噸食物被丟進垃圾箱,相當于多向大氣層排放了1500萬噸二氧化碳。其中英國每年浪費的牛奶就達4.02萬噸,等于多排放了大約4萬噸二氧化碳,與1萬輛汽車每年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相當。
住:蓋節能房用再生紙
綠色生態屋在當前歐洲建筑業非常流行,其中很關鍵的設計思路就是盡量不依賴電力等外來能源,從而減少生產這些能源相應的碳排放。德國巴符州有一個叫福萊亞門特小鎮。鎮上100多戶農家,都用風電、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發電。當地居民施耐德在附近山上安裝了4個風能發電設備,他對記者說,發電設備兩小時就能生產足夠一家4口人一年的用電量。
在寒冷的歐洲冬季,建筑取暖系統無疑將消耗大量能源。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未來3年北愛爾蘭將建造50多套社會福利房,它們的節能效率超出平均水平75%,將是英國和愛爾蘭范圍內首批沒有中央取暖系統的社會福利房工程。據介紹,這些房子將采取密封的設計,并加裝三層玻璃的窗戶。“房屋整體通風”系統將收集房屋使用過的空氣中80%的熱量,并用這些熱量加熱向房間供給的新鮮空氣。房屋開發方稱,這些房屋在減少能源消耗等方面與其他新房相媲美,節能效果決不打折扣。
在“住”的領域要減少碳排放,不僅包括房屋設計,房間里的各種設備也同樣重要。例如冬季時將空調溫度調低2度,夏天調高2度,每年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0公斤;選用非儲水式熱水器,保證熱水是隨用隨加熱,而不是動輒燒上一大罐熱水,可以每年少排放二氧化碳136公斤;把家中最常使用的三盞燈換成節能燈,每年能少排放二氧化碳136公斤;在春夏季節時自然晾干衣物,盡量不用烘干機,能少排二氧化碳317公斤。甚至連衛生紙也有講究,《新科學家》提倡用100%再生紙做的衛生紙,“盡管它用起來沒那么舒服,但每噸再生纖維可減少1.5-2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行:綠色交通和碳足跡
二氧化碳的另一大排放來源是交通。在歐洲,交通對能源消耗占到整體能源消耗量的20%-30%。減少出行帶來的碳排放,第一步就是盡量選擇公共交通。美國公共交通聯合會稱,公共交通每年節省近53億升天然氣,意味著能減少15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德國弗萊堡生態住宅區為降低碳排放量,實行了一項“綠色交通計劃”,它的內容主要包括:居民的汽車不得駛入社區內;推行公共交通,步行到公交車站不超過10分鐘;提倡騎自行車或拼車上班。
同時各種環保汽車在世界車展上也紛紛成為奪目明星。多國汽車企業都在研制全氫動力汽車,它們排出的尾氣不含二氧化碳。混合動力車也出現在歐洲街頭。而德國加油站里目前出售的汽油中都含有10%的生態酒精,這些生態酒精是從甘蔗和玉米等農作物中提取的。
更廣泛的“行”還包括物流運輸,在這個領域,“碳足跡”這個新概念已經被歐洲大眾接收。德國環保組織鼓勵人們購買本地產品。他們聲稱,在全球化時代,很多商品的生產環節往往要橫跨多個國家。例如由美國生產原料,在中國生產出成品,最后運到歐洲銷售。盡管這些商品價格可能比本地產品便宜,但它們的“碳足跡”卻遠高于后者。因此環保人士提倡人們在選購商品時,先了解這些商品在制造、運輸和消費過程中的碳排放量,然后根據自己的環保理念,選擇購物行為。
爭議:如何看待減排的背后成本
很多中國人在提到減少碳排放時,可能會注意到環保背后是費用的增加。最近“每個中國家庭一年要為減排多付437元”的消息在網上掀起熱議。無論是環保汽車還是綠色食品,往往都比同類其他產品要貴上很多。不過有環保人士認為,誠然在很多領域減排需要付出高昂代價,但在生活中的減排措施,例如家電的節能手段也能省去不少開支。
為鼓勵民眾支持減排,英國環境局建議,英國公眾在未來將有固定的“個人碳預算”,規定每人每年“碳消費”上限。英國政府認為這個辦法可以使公眾對碳消費有所節制,一旦超標,將要支付經濟賠償。按照計劃,英國公眾的“碳賬戶”將與個人銀行賬戶相關聯。每當他們購買包括汽油、電,或飛機票等碳密集消費品時,需要出示賬戶號碼。人們將定期收到碳消費賬單,并被及時告知碳產品消費的所剩余額。一旦個人的碳消費超標,他們必須從未完全使用碳消費額度的用戶手里購買超標額度,以此來支付經濟賠償。德國則出現了“綠色貸款銀行”,銀行按照客戶的低碳足跡來確定貸款額。在一些“低碳俱樂部”的網站,還有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器,只需在計算器內輸入交通里程、用了多少升油或日常生活的用電量,就能知道到底產生了多少二氧化碳。▲
環球時報2009-12-04